河南禹州的懷幫會館大殿。
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北距鄭州80公里。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古時稱為陽翟、鈞州,明代萬歷年間改稱禹州。禹州藥市萌發于唐代,初起于明代,興盛于清代中后期,并成為全國四大藥都之一,享有“東西南北地道貨,買賣必經禹州過”的稱譽。
一方水土育一方藥市
禹州地處伏牛山東段余脈與豫東平原過渡帶,北部、西部、西南部群山環繞,山巒丘岡起伏,中部和東南部為平原地帶,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量適中。此地特殊的自然地貌和氣候,形成藥用植物、動物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盛產上千種藥材。淮河最大支流潁河自西向東貫穿禹州全境,自古以來就是禹州與外界進行物資交流的重要水上通道。潁河經過周口、阜陽、淮南等商埠,一路向東南直通江淮一帶;禹州向西南不遠就是漢江的上游,貨物由此走水路經南陽、襄陽抵達漢口。明代以后,禹州驛路發達,路面平坦,陸上交通同樣十分便利。
禹州在上古時代曾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后來成為夏朝都城、戰國時期韓國都城、秦漢潁川郡治、金元明清的州府治所。相傳,從黃帝、雷公隱居具茨山嘗草尋藥開始,先后有“扁鵲”秦越人、“醫圣”張仲景等在禹州一帶濟世行醫。唐代孫思邈長期寓居禹州,采藥制藥,治病救人,為后世留下一針救兩命、坐虎針龍、救蛇遇仙等傳奇故事。當地素有“醫不拜藥王不妙,藥不經禹州不香”的千古佳話。
藥王去世后,當地居民集資在城西南購地4畝,建造了一座藥王祠,殿內供奉藥王像。習醫者、業醫者常來此拜謁藥王。本地和外地的藥材商販借藥王祠周邊這塊風水寶地,紛紛設立門面店鋪,由此形成了散發藥材香氣的“藥王祠巷”,這也是萌芽狀態的禹州藥市。
明代初期,在朝廷的號召和鼓勵下,各地藥商向禹州聚集,藥材市場漸具雛形。嘉靖年間《鈞州志》卷一“物產志”列有威靈仙、全蝎、蒼術、苦參、黑牽牛、白牽牛、麥門冬、紫蘇等量產藥材45種。禹州西北方向距懷藥主產地懷慶府的武陟縣、博愛縣、溫縣、孟縣(今孟州市)、河內縣(今沁陽市)僅幾十公里到百余公里。懷藥走向長江流域、嶺南地區乃至東南亞,必然要借助禹州藥市的集散功能。當地和相鄰地區豐富的藥材資源為禹州藥市的擴張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為在每年三月份持續一整月的藥材交易大會順利開展購銷業務,外地藥商開始在禹州籌建驛棧,禹州藥市進入擴張期。
官府招商助禹州藥市振興
明末清初,中州地區有多地依托廟會形成了藥材集市。沿太行山、伏牛山東麓南北方向分布的藥材集市,包括禹州南街藥市、密縣(今新密市)大隗鎮洪山廟藥市、密縣來集鎮李堂藥王廟藥市、滎陽縣峽窩鎮盧醫廟藥市、輝縣百泉衛源廟藥市等。
清代乾隆年間,距離禹州南關最近的密縣洪山廟藥市已經具有相當規模。洪山廟內所立《重興清明盛會碑記》記載了洪山廟藥市的藥商陣容。碑文下面列有六位藥商會首的姓名,碑的背面則刻有懷藥行、廣藥行、西藥行和山西、江南、陜西、四川、許州、柘城、單縣等地藥商的字號。但同禹州藥市相比,密縣洪山廟地處偏僻的山村,溝嶺相間,道路崎嶇,村中僅有數十戶人家,難以為客商提供良好的食宿條件和錢莊金融服務。
乾隆年間,禹州通判等官員為振興禹州藥市,前往密縣洪山廟進行招商活動,邀請他們來禹州從事藥材經營。據順治年間《禹州志》記載,禹州城西關附近建有兩座洪山廟。洪山廟所祭祀的洪山真人原是一位仁慈及于牛馬的農夫,歿后被鄉人奉為牛馬牲畜的保護神。為借洪山廟聚集人氣,禹州官府決定將禹州藥市由南街遷至西關,與此處原有的騾馬大會合并舉辦,稱之為藥材騾馬交易大會。交易大會按照之前騾馬大會的慣例,每年農歷三月初開始(稱為“起會”)。起會之時,由州府衙門發傳票邀請戲班子在西關外大王廟前演戲不少于三天,直到集市交易活動全面展開。
乾隆中后期,許多原來參與密縣洪山廟會的藥商陸續遷至禹州做藥材生意,在禹州開設門店,成為此地的坐商。禹州每年春、秋、冬舉辦三季藥材交易大會,春季交易大會依然包含騾馬交易。《密縣志》記述了乾隆年間密縣洪山廟會藥材交易并入禹州西關藥市后的盛況:“內而全國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東極高麗,北際庫倫,皆舟車節轉而至。”在禹州藥市的鼎盛時期,有藥材商號600余家,藥工5000余人,藥行、藥棚林立,藥莊、藥鋪環伺,呈現“街街有藥行,處處聞藥香”的繁榮景象,每日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禹州知州幾乎每天都走進市場里巡視一圈,名曰“鎮會”。
地方政府參與藥市的策劃、招商、管理,使禹州在中州地區多處藥材集市中脫穎而出,成為面向全國各地和海外的一個重要中藥材集散地——藥都。
會館見證藥都昔日風采
長期而穩定的藥材交易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藥商的目光,他們先后在禹州城開設藥莊、藥行、藥鋪、山貨行、洋貨棚。隨著藥市規模的擴大,催生了以地域劃分和以藥材種類、經營方式劃分的藥商幫會,前者如懷慶幫、山西幫、陜西幫、甘肅幫、四川幫、祁州幫、漢口幫、江西幫、商城幫、亳州幫、金陵幫等,后者如甘草幫、茯苓幫、黨參幫、丸藥幫、洋貨棚幫、藥行幫、藥棚幫等。
商幫會館是商業幫會修建的辦事議事和祭祀、聯誼活動場所。藥幫作為商幫的行業分支,是藥材集市交易的主角,在藥材集散地的會館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清代中后期,在禹州漸具實力的一些藥幫,為了便于本幫互助、協調各幫關系、維持藥市運行秩序,或者出資擴建、修繕已有的商幫會館,或者集資營建新的藥商會館。其中名氣較大的會館,有山西會館、懷慶會館、十三幫會館、江西會館等。至今基本保留下來的懷慶會館、十三幫會館,是當年藥市規模擴張最直接的佐證。
懷慶會館始建于道光末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落成,占地15畝,建筑物包括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東西配殿、大殿和拜殿等。因為拜殿臺基所用青磚底面均有模印陽文“懷幫”二字,人們習慣于將懷慶會館稱為“懷幫會館”。山門背面的戲樓,為藥材大會“起會”、重要節日酬賓的演戲場所。大殿之前的拜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各間大額枋上的浮雕分別刻有“駱駝商隊”“商旅歇馬”“高賢學士聚會”“商山四皓”等故事,構思巧妙,刻工精細,堪稱雕刻藝術的珍品。大殿前次間上部繪有四組金色卷發男人和女人頭像、西洋建筑風景畫,標示著禹州藥市與外國客商常有生意往來。
十三幫會館位于懷慶會館的西側。同治十年(1871年),多家藥幫會首捐資,購地20畝啟動會館建設,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最終落成,建設周期長達30多年。商家歷來敬奉武財神關公,將其視為忠義、公正的化身,以營造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的經商環境。十三幫會館分為廟院、中配院、議事廳3個部分。西側的廟院由九龍壁、鐵木旗桿、山門、鐘樓、鼓樓、戲樓、東西廊房、拜臺、拜殿、大殿、配殿組成。設于東跨院的議事廳是開會議事、接待賓客和聚餐之地。議事廳的一塊石額上,橫向鐫刻“十三幫會館”5個大字,兩邊的豎向小字分別為“光緒癸卯年”“閤社仝立”。
如今,河南禹州依托懷幫會館、十三幫會館的現有建筑群,建立了禹州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河南禹州將依據博物館這塊陣地,加大中醫藥文化宣傳,做好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王續琨 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