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子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梳頭可疏通經氣,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歷代養生家對梳頭都極為推崇。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在《類經》中言:“梳頭百余梳而臥,熟臥至明。”認為梳頭可促進睡眠,是養生妙法之一。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內,珍藏有一件唐代青銅鎏金梳。這把梳子的加工采用的是青銅鎏金工藝。青銅鎏金技術發明于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鎏金,又稱黃涂、金涂、火鍍金、飛金,是一種銅器裝飾工藝,用來在金屬表面加上金層。鎏金不同于包金和貼金,鎏金層比貼金更均勻、厚實。
這把梳子是馬蹄形的,紋飾非常華美。梳背上有一圈細密的金珠帶,中間鏨刻著密集的魚子地,具有典型的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粟特風格;而在金珠帶內鏨刻了一只展翅騰飛的鳳鳥,這又是非常典型的漢文化紋飾。一只小小的梳子,融合了漢文化與波斯兩種風格,這也是唐朝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梳子最早起源于中國,據古書記載,黃帝有個妃子叫方雷氏,她讓木匠把木頭做成魚骨的模樣,并進行多次改良,最終做出了適合梳頭發的木頭魚骨。方雷氏給這個精美實用的小物件起了一個名字叫梳子,梳子由此得以流傳。
古人又將頭發稱為“青絲”,取“情思”之諧音,梳理頭發的梳子自然成了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古人將梳子作為互許終身的禮物,有白頭偕老的意思。還有的地方,女子在出嫁時,家人要為其梳頭發,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每一梳都是對新人的美好祝福。另外,古代的梳子不僅是梳理頭發所用,還是女子插在頭發上的裝飾品,與簪子的作用相似。
頭上有幾十個穴位,在梳理頭發的過程中,通過對百會、四神聰、上星等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保護頭發、養護大腦等作用。(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