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年有四季,而一天也有“四季”,卻鮮為人知。在四季更迭中,陽氣有著生、長、收、藏的變化過程。春季生機萌發,夏季充滿活力,秋季收獲成果,冬季萬物歸寧。如此周而復始,陰陽和合,生生不息。人的生活節奏應當順應四季節氣的變化規律,才能避免引發相關疾病。
實際上,一天是一年的全息縮影,“一天分四季”是一套合乎自然規律的生活規劃和時間管理原則。一天有12時辰、24小時,分別對應一年的12月份、24節氣。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子夜四個時段,同樣存在類似一年四季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具體而言,每天3點到9點,清晨陽生,為“春季”;9點到15點,日中陽盛,為“夏季”;15點到21點,日入陽收,為“秋季”;21點到3點,夜半陽藏,為“冬季”。懂得“一日四季”的道理,就可以把握一天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律。
《素問·金匱真言論》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自然界的陰陽之氣按照這樣的規律消長變化,于人亦然。常言道:“晚吃蘿卜,早吃姜;冬吃蘿卜,夏吃姜。”這是民間長期留傳的經驗,但鮮有人講出其中的道理,此正《周易·系辭》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年之中陰陽參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飲食上,亦復如是。夏季吃姜可暖胃助陽,冬天吃蘿卜滋陰降內熱。早晨如春,傍晚如秋。晨起吃姜,令人陽氣升發,傍晚吃蘿卜令陽氣收降,迎納陰氣以利睡眠。此理對于吃水果亦然,溫性的水果宜上午吃,有助于補氣,涼性的水果宜下午吃,有助于收氣。胃虛便稀時不宜生吃水果,而氣燥便干時可生吃以去燥。總之,吃得合適是營養,不當則有害。
此外,中醫學有子午流注理論,指每日12個時辰對應人體12條經脈的盛衰開合。一天中以“子午”二時最關鍵,故以“子午”代指12時辰;“流注”指氣血環環相扣、首尾相銜、循環有序地流動灌注全身。依此規律,在某一時辰針對相應的經絡穴道進行調理,對養生治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靈樞·衛氣行》云:“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一天中子、午、卯、酉4個時辰是養生的關鍵時段,對應四季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個節氣。
需要注意的是,一日四季的劃分不可過于膠執,宜根據時令季節的特點適當調整。如6點對應春分,夏季可此前起床外出鍛煉,而冬季可推遲。下面具體談談如何仿效四季變化的特點,依據子午流注理論來規劃一日的生活。
晨起如春
早晨猶如陽氣開始生發的春季,其養生要點與春時相似。經過一夜休眠,人體就像經過漫漫長冬的蟄伏,需要逐漸加強運動以激發活力,與春季養陽同感互應。經過冬天的消耗,人體陽氣不足,難以抵御風寒,故宜“春捂”,以助陽氣生發。這意味著,清晨應注重保暖。有研究發現,起居習慣與太陽升降同步者,抗壓能力好,不易患病,身心更加健康。晨為春,春主動,肝應之,肝主筋脈,晨練有利筋脈條達。清晨陽氣方生,適合輕松活動,不可過勞傷神。日出之前,地道濁陰之氣上行,對人有害。此時可以做家務、看書、寫作,待天亮再外出鍛煉。上午陽氣方長,適合勞作,也適合訓練創造力。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起謀劃、做事,全天都會很充實。
寅時(3:00~5:00)對應肺經
宜宣清降濁
凌晨3點相當于一天的立春,天地在此際復蘇,人體隨之漸醒。盡管日光未現,但是天地之氣已陽盛陰衰,生氣既出,便可早起。寅時醒后,無須勉強再睡,否則可能越睡越乏,故昔賢常于此時聞雞起舞。寅時肺經當令,是養肺的大好時機。《素問》講“肺朝百脈”,是指肺將肝在丑時更新的血液輸送全身百脈,以迎接新一天的到來。這使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切忌悲怒,以免損肺傷肝。素有呼吸系統疾病者這時易咳嗽,可根據體質適量喝溫開水以祛肺燥。此際人體需要吸入充足的氧氣,宜吐故納新,做深呼吸。
5點對應驚蟄,“蟄”為潛伏之意。每年驚蟄一至,冬眠的生物就開始蘇醒。清晨的“驚蟄”時分,人體筋脈氣血涌動,有人會渾身酸痛,起床活動有助緩解。這時貪睡賴床會使陽氣郁積于下,不能由命門向上升發,氣脈郁結,不通則痛。所以,春夏秋三季早起可在3~5點之間,這是將人體陽氣發動起來的最佳時機,能促使肺之清氣宣發,濁氣肅降,也可提高一天的工作效率。
卯時(5:00~7:00)對應大腸經
宜清腸排毒
卯時是大腸經“值班”的時間,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新鮮氣血輸布全身后,隨即促使大腸進入活躍狀態,以便吸收完食物剩余養分,排出一天代謝積攢的渣滓。此時若不起床,大腸得不到充分活動,便無法完成排濁功能,對健康產生危害。6點對應春分,陽氣若受抑制,精氣神就難以煥發,令人萎靡不振。所以,建議大家養成早起的習慣,即使在冬天,起床時間也不宜晚于日出。
辰時(7:00~9:00)對應胃經
宜早餐進補
辰時胃蘇醒過來,它等候了整整一晚,早已準備好全力消化。如久不進食,胃酸會腐蝕胃黏膜,造成消化系統疾病;如暴飲暴食,則會增加脾胃負擔,并耗損、壓抑陽氣的生發。因此早餐一定要營養均衡全面,堅決避免早餐馬虎、中餐對付、晚餐大吃大喝等對健康不負責任的行為。節假日時有人會睡至晌午,在此龍騰之象的時辰仍未起床,如同沒有經歷春天的萌動。無春就無夏,無動便無生,晚睡晚起會使體內缺少陽氣支持而氣血不暢。天醒而人睡,猶如人與天地展開“拉鋸戰”,人力又豈能勝自然之力,故容易出現渾身酸懶無力等不適癥狀。
午間如夏
中午前后的6個小時在一天中恰似陽氣奔放的夏日,人體機能多處于興奮狀態,適合展現自己的活力、熱情,用飽滿的精神和沉穩的心態,把夢想付諸實踐。正午相應于一年中的夏至,是陽氣盛極轉衰之時。因此,午飯后人容易感覺困倦,不宜連續勞作。12點前后午休半小時左右,可為下午的工作積蓄能量。午后陽氣漸弱,神氣易乏,可增加體力勞動,減少腦力損耗。
巳時(9:00~11:00)對應脾經
宜消化吸收
巳時又名隅中、日禺,此時脾經當令。脾為氣血化生之源,是消化、吸收的總調度。這時脾運化吸收的能力最佳,若還沒進餐,則氣血乏源,損脾傷胃,易患中氣下陷諸疾。脾又主統血,其華在唇,脾胃系統好,血質就好,嘴唇紅潤,否則暗淡或發紫,這是推測脾經運化功能是否正常的標志之一。
午時(11:00~13:00)對應心經
宜小憩養心
午時心經當令。正午小睡片刻頗益于保養心神,推動血液循環,還能起到補火生土、有助消化的作用。此時務必使心緒寧靜,適當休息。午睡不宜超1小時,否則易奪覺,引起夜間失眠。午睡起床后要適量活動,以喚醒和疏通周身氣血。
未時(13:00~15:00)對應小腸經
宜分清泌濁
未時小腸經當班。小腸主分清泌濁,使水液歸膀胱,糟粕入大腸,精華輸進脾,并對營養進行調整和吸收。故午餐應在13點前吃完,才能把營養充分吸收。不然,食物再好也會因未被有效利用而浪費,甚至成為身體的負擔。佛教有“過午不食”的戒律,是指從正午一直到次日黎明不吃食物。這能讓腸胃得到充分休息,身心輕安,易入靜定,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和清凈的空間修煉悟道。
暮時如秋
太陽西下,氣溫遂降,陽氣由“長”轉為“收”,猶如收獲勞動成果的秋天。此時應將白天的工作收尾,調整身心,冷靜反思,當天行為是否得宜,怎樣做會更妥當,這會讓人日有所進。當把一天的生命活力充分釋放后,那種盡力付出后收獲的滿足和喜悅,常難以言喻。日暮陰氣漸長,晚餐宜清淡,不宜飽食而睡,可適當做些休整活動以助安眠。
申時(15:00~17:00)對應膀胱經
宜利水清瘀
申時是從頭到腳通貫全身的膀胱經當令。這段時間人的記憶力和判斷力皆佳,是工作、學習的第二黃金時段,故古人云“朝授業,夕習復”。申時體溫較高,陰虛者尤為突出。此時可多運動,喝下午茶,以促進體內津液循環,排泄出小腸過濾后的代謝產物。
酉時(17:00~19:00)對應腎經
宜固本培元
酉時腎經最旺。太陽落山,預示即將進入一天中的秋冬之交,對應收獲糧食并貯藏入庫的季節。人體的“糧食”指氣血,“庫藏”指腎經。腎為先天之本,壽夭之根,藏五臟六腑之精。酉時氣血流注腎經,所以傍晚是人體貯藏一日所納精華、調養腎臟、固本培元的佳期。中醫所謂的腎,不僅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腎臟,還涵括泌尿、生殖等系統的功能,是人生命的根本。如果腎氣虧損,就容易生病衰老。
戌時(19:00~21:00)對應心包經
宜安逸保心
戌時陰氣正盛,陽氣將盡,是氣血流注心包經的時段。心為君主之官,由心包護駕,代君受邪和行令。若心包防護不當,導致邪入侵心,則極其危險。心腦血管病和心理疾病皆屬心包經管轄,所以相關疾病患者可借心包經正旺之時,按摩相關經穴。心又主喜樂,此時宜休閑娛樂,漫步聊天,愉悅身心,并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避免劇烈運動。
夜晚如冬
21點到3點具有冬天閉藏的特點。入夜陰氣漸盛,陽氣由收轉藏。21點后不宜外出鍛煉,尤其是冬季,陽氣收斂入里,暴露在寒夜肅殺之氣中有害健康。子夜陰極轉陽,即《易經》所謂“潛龍勿用”之際,是睡眠良辰。此前應及早入眠,以養精蓄銳。至凌晨,陰氣始衰,陽氣方萌。現代人夜生活豐富,熬夜者易損陽傷陰,亦有劇烈運動大汗淋漓者,易導致津液外出,與自然規律相悖,均有損身體健康。
亥時(21:00~23:00)對應三焦經
宜調和百脈
亥時當令的三焦經有通百脈、主持元氣、疏通水道等作用,它與西醫所說的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相對應。上焦有甲狀腺,中焦有胰腺,下焦有腎上腺,這都是人基本能量生化的腺體。此刻宜清靜無為,返觀內視,凝心安神,忌大喜大悲,盡量避免發怒或與人爭吵。亥時在古代亦被稱為“人定”之時。之所以強調亥時應入眠并于23點前進入深睡眠狀態,是因為21點對應初冬,23點則屬嚴冬,若此時不睡,陽氣不收,便猶如在冰天雪地身穿單衣。當陽氣耗損,各種邪氣便會趁虛而入,導致疾病。
人一旦安靜躺下,腎上腺素的分泌量便會降低,呼吸、心率等生理參數隨之下降,逐步進入深層睡眠。表面上看,全身處于休眠狀態,其實此時機體正積極修復白天勞損的組織。若未入睡,機體就無法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亥時入眠,百脈皆得滋養,可大補元氣,提升免疫力。故世間百歲老人,雖各有妙法,但共同點都是早睡。在春夏二季可以睡得稍晚。
子時(23:00~1:00)對應膽經
宜沉潛膽氣
古人把子時之初的23點界定為新一天的開始,對應冬至,陰氣至極而陽始生。此刻亟需深睡,以養護初生的陽氣。子時膽經當令,在子時前入眠,有利于膽汁代謝順暢,推陳出新。中醫有“十一臟腑取決于膽”之說,膽氣一虛,各臟腑功能便紛紛下降。此時睡好,才能膽清腦聰。熬夜者感覺此時精神,系陽氣生發所致,長期如此透支會陰陽雙損。
丑時(1:00~3:00)對應肝經
宜熟睡保肝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人臥,血歸于肝。”王冰注曰:“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可見丑時宜進入熟睡狀態,讓肝主藏血、醞釀新血等功能充分發揮。如未入睡,肝此時段還在耗能支撐人體活動,就難以完成新陳代謝的任務。陰虛火旺者此時沉睡,則有補陰降火之效。滋陰潛陽,無擾乎陽,才能為陽氣蓄養勢能。
12時辰是完整體現天地陰陽之氣消長的最小周期,也是便于計時養生的基本單位。需要注意的是,計算生辰和安排作息,皆應以當地時間為準。人體變化節律與天地運行節律相吻合,方可借天地正氣補人體元氣,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們應該了解并遵循天、地、人三才的關系法則,否則疾患乃生。《內經》云:“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如此規劃時間和安排生活,會讓身體更健壯,心情更舒暢,事業更順遂。
中醫養生理念講求道法自然,認為人應親近自然、回歸傳統,使生命活動與天時相應,與自然規律相合。調好身體的子午時鐘,讓飲食起居如同用藥一樣有學問。如此,與時俱進,與道同行,“天人合一”就不是遠在天邊的中醫理論,而是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