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了“食飲有節”的養生原則,“節”除了指飲食有節制(即飲食定量)、飲食有節律(即飲食定時)外,亦指膳食需注意調和寒、熱、溫、涼四氣與酸、苦、甘、辛、咸五味。如此方可使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協調,有助身體健康。
《素問·宣明五氣》和《素問·五臟生成》等篇章中就根據食物五味各有不同功效又各入不同臟腑,提出了罹患五臟及其系統病證時食物五味禁忌的要求,對疾病治療、身體康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下介紹《黃帝內經》“五味所禁”的主要內容。
?肺病、氣病:無令多食辛味、苦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前者是說肺氣虛弱等氣病者不可多食辛味食物;后者是說因苦味入心臟,故苦味食物走心,而心屬“火”行,肺主皮膚、其華在毫毛、屬“金”行,故多食苦味食物,心功能偏亢,心病及肺,即“火乘金”,容易出現肺氣虛衰不能潤養皮毛的皮膚枯槁、毫毛脫落等病證。
一般認為,辛味食物(包括藥物)具有祛風解表、行氣活血、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等作用,適用于感冒、痘疹、氣血瘀阻疼痛等病證,胃腸功能紊亂者亦可使用。但患肺病、氣病者,由于辛“散”可損傷肺氣,所以不可多食辛味食物。
?心病、血病:無令多食咸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前者是說心血虛損、血脈瘀阻等血病者不可多食咸味食物;后者是說因咸味入腎臟,故咸味食物走腎,而腎屬“水”行,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屬“火”行,故多食咸味食物,腎功能偏亢,腎病影響到心臟,即“水乘火”,會導致損傷心氣,運血無力,出現血脈運行不暢、面色發暗等病證。
一般認為,咸味食物(包括藥物)具有催吐、潤下、軟堅、補腎等功能,適用于痰核(如淋巴結核、皮下脂肪瘤)、包塊(如各種腫瘤)、大便秘結等病證,同時腎之精氣虛衰者亦可使用。但患心病、血病者,不可多食咸味食物。
另外,《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的記載,因此有腎氣虛衰不能營養骨骼的勞倦困憊,以及脾主肌肉功能虛衰導致的肌肉萎縮等病證者,也不宜多食咸味食物。此外,高血壓病、腎炎患者也不宜多食咸味食物。
?腎病、骨病:無令多食苦味、甘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有“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的記載。
前者是說患腎陽不足、骨重骨痛、難以舉動等骨骼病者,不可多食苦味食物;后二者是說因甘味入脾臟,故甘味食物走脾,而脾屬“土”行,腎主骨、其華在發、屬“水”行,故脾病乘腎,即會出現腎之精氣損傷,不能充養骨骼、滋潤頭發的骨痛、發落,以及面色發黑等病證。
一般認為,苦味食物(包括藥物)具有清心除煩、瀉火通便、解毒療瘡等功能,少量的苦味食物還能起到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適用于熱證、濕證等病證,同時食欲不振者亦可使用。但患腎病、骨病者,因苦走骨、益陰邪、易于損傷腎陽,所以不可多食苦味食物。
另外,《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有“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的記載,因此有脾胃虛衰所致脾氣不足、胃脘脹滿等病證者,也不宜多食苦味食物。
?脾病、肉病:無令多食甘味、酸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素問·五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