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的熱播帶火了廣東美食豬腳面。劇中的大反派高啟強多次點名要吃豬腳面,引得很多觀劇粉絲也對豬腳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一吃為快。那么,豬腳面具有哪些地方特色,又有哪些營養價值呢?
豬手:填腎精,健腰腳
其實廣東當地并沒有豬腳面的叫法,而是多稱為豬手面。為了更加精細區分食材的不同口感和味道,廣東人會把一根豬蹄區分為豬手和豬腳,豬手一般是指帶蹄子的豬小腿,這一部位肉相對較少,以皮和筋骨為主,更有韌勁、嚼勁和彈性;豬腳則指豬大腿,厚實肉多、肥而不膩。外來消費者不知道區分豬手和豬腳,便會直接叫豬腳面。
一只軟糯不膩的豬手加上富有嚼勁的傳統竹升面,便組成了這道廣東人百吃不膩的豬手面。首先,咱們來說豬手,中華民族食用豬手的歷史較長,《隨息居飲食譜》記載:“豬蹄爪甘咸平。填腎精而健腰腳,滋胃液以滑皮膚,長肌肉可愈漏瘍,助血脈能充乳汁。較肉尤補,煮化易凝。”《本草圖經》中提到豬手可“主行婦人乳脈,滑肌膚,去寒熱”。《本草綱目》中有豬手“煮清汁,洗癰疽,漬熱毒,消毒氣,去惡肉,有效”的記載。可見豬手不僅能作為解饞的食材,也可作為血肉有情之品起到補腎填精的作用,尤善治療產后乳少等病癥。
豬手中富含優質蛋白質及鐵、鈣等多種礦物元素。此外,豬手中脂肪含量略高,雖然通過長時間的燉煮,有一部分脂肪已分解散失,但血脂異常者、糖尿病患者和血尿酸偏高者還是應少吃,偶爾嘗鮮可以,經常吃則不利于控制病情。
竹升面:厚腸胃,強氣力
豬手面的另一位主角便是竹升面了。作為在《舌尖上的中國》面食專題中為南派面食掙得一席之地的老牌傳統面,竹升面在廣東地區可謂家喻戶曉。竹升面的做法十分獨特,需將高筋面粉與大量鴨蛋、堿水混合成面團,稍作發酵后置于碗口粗的竹竿下,人騎坐在竹竿上做彈跳的動作,一邊彈跳一邊翻壓面團,在彈彈跳跳間便將面壓成薄薄一片,這樣能把面團壓得格外筋道,彈韌的面身緊實而爽滑,相比北方面條而言,竹升面顯得較硬,有著不俗的嚼勁兒。
竹升面的主要食材為小麥粉和鴨蛋。小麥粉除富含淀粉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元素。小麥粉有“補虛乏,實皮膚,厚腸胃,強筋力”(《隨息居飲食譜》)的特性,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最常食用的主食之一。清代醫家王孟英云:“北產重羅者良。造為掛面,可以致遠,病人食之甚宜。南方地卑,麥性黏滯,能助濕熱,時感及瘧痢、疳疸、腫脹、腳氣、痞滿、痧脹、肝胃痛諸病并忌之。新麥尤甚。惟單酵水造為蒸餅,較不助病,且可入藥。”其認為北方產的小麥粉更宜食用,還著重強調了應該避免食用小麥粉的人群。《本草綱目》中亦有“新麥性熱,陳麥平和……面甘,溫”的記載。
王孟英認為鴨蛋是“純陰性寒”的食物,提出鴨蛋“滯氣甚于雞子,諸病皆不可食。惟腌透者,煮食可口,且能愈瀉痢。更有造為皮蛋、糟蛋者,味雖香美,皆非病人所宜”。現代研究發現,鴨蛋含有蛋白質、磷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鈣、鉀、鐵、磷等營養物質。可見這種由甘溫的小麥粉與偏寒的鴨蛋組成的竹升面較為平和,不燥熱也不寒涼,可謂飲食進補的一道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