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繼2021年政府報告中的目標“要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后,更進一步為中醫藥發展指明方向。
健識局注意到,這兩年中醫藥行業重磅支持政策不斷:2022年國務院首次發布《“十四五” 中醫藥發展規劃》;年末發布《關于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意見》,再到今年2月28日《關于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醫療、醫藥、醫保已經全面設計好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組合。
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針對這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提出了不少建議意見,包括中藥材種植、中藥材質量提升等。
連續幾年不振的中醫藥行業有望迎來一絲曙光。
中成藥營收下滑近三成
據全國工業醫藥協會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全國中成藥主營業務收入為6697億元,到了2021年全國中成藥主營業務收入4862億元。
5年下來,在醫療總費用、醫保支出都連年增長的情況下,中成藥產業較2016年下降了27%。
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盧慶國認為,藥材價格連年上漲,近5年中成藥的銷售卻在減少,中藥的藥效沒有保證是重要原因之一。“只講道地藥材概念卻沒有嚴格的量化標準,造成藥材市場劣幣驅逐良幣。”
盧慶國建議,盡快修訂藥典,大幅提高中藥材及中藥的有效成分含量標準,保證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
盧慶國指的“道地藥材”,是我國傳統優質藥材的代表。目前,我國常用中藥材600多種,其中300多種已實現人工種養,種植面積達到3300多萬畝,初步形成了四大懷藥、浙八味、川藥、關藥、秦藥等道地藥材優勢產區。
但道地藥材資源無序開發、品種創新不足、質量安全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中醫藥持續健康發展,也影響中醫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國家衛健委2022年9月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政協委員、長春中醫藥大學校長冷向陽認為,中醫藥進入國際主流衛生體系仍任重道遠。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徐蘭賓建議,應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工作,整合中醫藥標準相關管理部門力量,建立健全貫穿中藥材種植、中藥加工制造、中醫藥服務全周期、全鏈條的中醫藥標準、規范體系,特別是搶占中國傳統醫藥國際標準的主導權。
從中藥種植養殖的源頭開展全過程溯源,不少代表委員有自己的見解。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黃東紅建議,以幾個中藥種植大省湘贛粵為試點,促進中藥規范化、產業化、規模化種植養殖和加工。
中藥材種養殖主要在農村地區,正契合當下鄉村振興的主潮流。全國人大代表、廣藥集團董事長李楚源建議,構建“時尚中藥鄉村振興聯盟”,通過中藥材產地政府搭臺、龍頭企業引領帶動、當地企業落實配合的方式,帶動中藥材產業發展及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開展全流程溯源的除了兩大龍頭中國中藥和同仁堂,佛慈制藥、信邦制藥、浙江震元、香雪制藥等企業都在從源頭布局中藥材種植;云南白藥、宛西制藥、振東制藥、步長制藥、天士力制藥、康緣藥業等企業則依托“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聯盟”獲得高質量藥材。
如何讓中藥更有效
除了藥材端,中成藥臨床應用也是中醫藥行業最引發討論的話題。
中藥到底療效如何?副作用又有哪些?很多中成藥都無法明確這些信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唐旭東建議,國家要牽頭籌建中醫藥類國家實驗室,增加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布局。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表示,為更好推進中醫藥現代化進程,必須從中醫病機基礎理論、診斷標準、中藥成分標準化和新劑型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
全國人大代表、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李杰表示,為了加快中醫臨床科研成果轉化的進程,建議鼓勵生產企業與醫療機構共同成立新藥科研成果轉化平臺。
化藥和生物藥領域上市許可人制度已經運作十分成熟。CRO、創新藥企、CDMO企業各司其職,不斷向市場輸出新品種。中成藥行業的許可人制度還沒有形成商業模式。全國人大代表、康緣藥業董事長肖偉建議,盡快全面落實《中藥注冊管理專門規定》,切實增強藥品上市許可人研發中藥新藥的信心。
在實際應用中,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清泉建議,村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醫生不應該區分中醫和西醫,應該中西醫兩種技術兼備。全國政協委員、首屆岐黃學者楊宇飛建議:研究出臺新的醫學指導政策,學習名中醫辯證醫治算法,以中西并重的方式全面系統地推動“智慧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