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氣溫漸高,炎暑將臨,是天地萬物由“生”到“長”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段。人們在初夏之時,養生保健當順應自然界物候變化而為之,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
初夏養生要做到“三調適”
調適情志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人們的“火氣”也隨之增加,容易煩躁不安。夏季養生尤其要注重靜以養心,切不可大喜、大怒、斤斤計較、悲傷、怨恨等。午后或晚飯后涼爽時可以通過靜坐、聽舒緩音樂等調節情緒。
調適作息
入夏后應順應晝長夜短的特點,適當晚睡,堅持早起的同時可以適度午睡,以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
調適運動
早晚氣溫較低時可多參與一些戶外運動,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等,但不宜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免汗出過多,傷津耗氣。
初夏時節這樣飲食
精力充沛需養脾胃
夏季悶熱潮濕,常有人整天懶洋洋,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勁,感覺神疲乏力,吃飯也沒有胃口,其實這大多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中醫認為,情緒不穩定,經常生氣;用腦過度,思慮過多;生活不規律,長期熬夜等,極易耗傷人體的氣血。人欲精力充沛,氣血充足,首先脾胃功能要好。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一旦出了問題,就難以將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輸送至全身。夏季易濕氣襲體,導致疾病叢生,下面推薦一道可以健脾益氣祛濕的四神冬瓜湯,適合日常食用。
材料:芡實20g、蓮子25g、鮮山藥200g(干品30g)、茯苓15g、冬瓜100g、黃豆30~40粒、豬脊骨1~2斤、生姜5片、紅棗4顆、海帶少許、食鹽適量。
做法:豬脊骨入鍋加清水煮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洗凈的食材,一起煮開,小火燉1個小時,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祛濕化痰。
養心除煩選用小麥
小麥味甘、性涼,能養心益腎、鎮靜益氣、健脾厚腸、除熱止渴、除煩治臟躁,對于體虛多汗、口干舌燥、心煩失眠等癥狀具有較好的療效。還有一種長得不成熟、不飽滿、較為干癟的小麥,名為浮小麥,治療自汗盜汗的功效很好。下面介紹兩道小麥食療方,以供選用。
小麥粥
材料:小麥粒100g、大米20g。
做法:小麥與大米分別浸泡發脹,洗凈后煮粥即可。
功效:安心寧神,利尿消腫。
麥麩薏苡仁蓮棗粥
材料:麥麩30g、薏苡仁30g、蓮子15g、紅棗5枚。
做法:麥麩放入炒鍋內,小火炒香后,研成細末。薏苡仁、蓮子、紅棗用清水浸泡30分鐘,紅棗去核,三者同入鍋。適量加水,先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煮至蓮子熟爛,薏苡仁、紅棗成羹糊狀。加入麥麩末,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養心益血,健脾利濕。
解毒清熱適宜甘草綠豆湯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脾、胃經,有調和藥性、補中益氣、扶正祛邪之功。此外,甘草的解毒功能也為歷代醫家重視。甘草是藥食同源之品,可用于燜飯、煲湯、熬粥、泡水。需要注意的是,甘草不能與強心苷類藥物、排鉀利尿藥及中藥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血糖高者也要慎用,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食用。下面推薦一道能解毒清暑的甘草綠豆湯。
材料:生甘草15g、綠豆100g。
做法:甘草、綠豆洗凈,甘草潤透切片,綠豆浸泡2小時,入砂鍋加水適量,旺火煮沸后,改文火再煮1小時,適溫任意飲用。
功效:解毒清暑。中醫認為,綠豆性味甘涼,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之功。
初夏居家做好防疫
按照疫情防控相關政策,當下大多數人居家防疫。居家期間,要注意恢復和扶助正氣,以增強自身的抗病能力。《黃帝內經》亦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防治疫病既重視扶正,又重視驅避邪氣。氣味芳香的藥材多有化濕辟穢、防疫保健之功。蒼術味辛、苦,性溫,氣味芳香,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解郁辟穢。可配伍其他藥物口服,亦可外用藥浴、煙熏,防疫效果較好。《本草新編》稱蒼術“最能辟邪,宜乎凡有邪氣,皆可盡除,何以有效有不效也?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然而氣虛亦有不同,有氣虛而兼濕痰者,有氣虛而帶燥痰者。蒼術補氣,兼善去濕,以治氣虛濕痰而中邪者,自是神效”。
《本草綱目》記載:“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沴。故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這種用蒼術燒煙趨避邪氣的風俗其實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空氣消毒法。現代有研究證明,用蒼術1g/m3進行煙熏,1小時后就可達到理想的消毒標準。
還可用蒼術做成的香袋、香囊掛于室內或佩于身上,除了趨避邪氣,還有安定情緒、改善睡眠、清醒頭腦、驅除蚊蟲的作用。
此外,也可使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齊文升的解毒辟穢方作為代茶飲,取蒼術3g、桑葉1g、茅根2g、銀花2g、陳皮2g,開水泡服,每次200ml,每天泡3次,共600ml,可加少量冰糖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