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了“食飲有節”的養生原則,“節”除了指飲食有節制(即飲食定量)、飲食有節律(即飲食定時)外,亦指膳食需注意調和寒、熱、溫、涼四氣與酸、苦、甘、辛、咸五味。如此方可使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協調,有助身體健康。
《素問·宣明五氣》和《素問·五臟生成》等篇章中就根據食物五味各有不同功效又各入不同臟腑,提出了罹患五臟及其系統病證時食物五味禁忌的要求,對疾病治療、身體康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下介紹《黃帝內經》“五味所禁”的主要內容。
?肺病、氣?。?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text-indent: 2rem;">無令多食辛味、苦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前者是說肺氣虛弱等氣病者不可多食辛味食物;后者是說因苦味入心臟,故苦味食物走心,而心屬“火”行,肺主皮膚、其華在毫毛、屬“金”行,故多食苦味食物,心功能偏亢,心病及肺,即“火乘金”,容易出現肺氣虛衰不能潤養皮毛的皮膚枯槁、毫毛脫落等病證。
一般認為,辛味食物(包括藥物)具有祛風解表、行氣活血、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等作用,適用于感冒、痘疹、氣血瘀阻疼痛等病證,胃腸功能紊亂者亦可使用。但患肺病、氣病者,由于辛“散”可損傷肺氣,所以不可多食辛味食物。
?心病、血病:無令多食咸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前者是說心血虛損、血脈瘀阻等血病者不可多食咸味食物;后者是說因咸味入腎臟,故咸味食物走腎,而腎屬“水”行,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屬“火”行,故多食咸味食物,腎功能偏亢,腎病影響到心臟,即“水乘火”,會導致損傷心氣,運血無力,出現血脈運行不暢、面色發暗等病證。
一般認為,咸味食物(包括藥物)具有催吐、潤下、軟堅、補腎等功能,適用于痰核(如淋巴結核、皮下脂肪瘤)、包塊(如各種腫瘤)、大便秘結等病證,同時腎之精氣虛衰者亦可使用。但患心病、血病者,不可多食咸味食物。
另外,《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的記載,因此有腎氣虛衰不能營養骨骼的勞倦困憊,以及脾主肌肉功能虛衰導致的肌肉萎縮等病證者,也不宜多食咸味食物。此外,高血壓病、腎炎患者也不宜多食咸味食物。
?腎病、骨?。?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text-indent: 2rem;">無令多食苦味、甘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有“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的記載。
前者是說患腎陽不足、骨重骨痛、難以舉動等骨骼病者,不可多食苦味食物;后二者是說因甘味入脾臟,故甘味食物走脾,而脾屬“土”行,腎主骨、其華在發、屬“水”行,故脾病乘腎,即會出現腎之精氣損傷,不能充養骨骼、滋潤頭發的骨痛、發落,以及面色發黑等病證。
一般認為,苦味食物(包括藥物)具有清心除煩、瀉火通便、解毒療瘡等功能,少量的苦味食物還能起到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適用于熱證、濕證等病證,同時食欲不振者亦可使用。但患腎病、骨病者,因苦走骨、益陰邪、易于損傷腎陽,所以不可多食苦味食物。
另外,《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有“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的記載,因此有脾胃虛衰所致脾氣不足、胃脘脹滿等病證者,也不宜多食苦味食物。
?脾病、肉?。?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text-indent: 2rem;">無令多食甘味、酸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有“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的記載。
前者是說患脾虛濕盛、肌肉腫脹等肌肉病證者,不可多食甘味食物;后二者是說因酸味入肝臟,故酸味食物走肝,而肝屬“木”行,脾主肌肉、其華在口唇、屬“土”行,故肝病乘脾,即會出現脾氣虛弱不能滋養肌肉、“肉胝皺而唇揭”(即肌肉不豐滿變厚皺縮、嘴唇失養而掀起)等病證。
甘味食物(包括藥物)除了具有明顯甘甜味的紅棗、甘草等,還包括沒有明顯甜味即甘淡味的粳米、小麥面粉、雞蛋等。一般認為,甘味具有益氣補血、調補脾胃、止痛解痙、解毒等功能,適用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臟虛損,特別是氣血虛衰、脾胃虛損的調補,亦用于肌肉、筋膜痙攣、疼痛病癥。如粳米、紅棗均有補益脾胃的作用,而粳米亦可補氣、紅棗又能補血;飴糖、甘草皆能止痛解痙,醫圣張仲景的名方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就以飴糖、甘草為主組成,是治療脘腹疼痛、小腿筋脈肌肉痙攣的祖方;蜂蜜、甘草均可解毒,尤其是甘草能解百毒、和眾藥,為眾藥之王。但患脾病、肌肉病者,由于甘“緩”可壅滯脾氣,因此不可多食甘味食物。
?肝病、筋病:無令多食酸味、辛味食物
《素問·宣明五氣》說“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有“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的記載。
前者是說肝血不足、筋膜拘急等筋病者不可多食酸味食物;后二者是說因辛味入肺臟,故辛味食物走肺,而肺屬“金”行,肝主筋膜、其華在爪甲、屬“木”行,故多食辛味,肺病及肝,即“金乘木”,容易出現肝氣虛衰不能潤養筋脈、爪甲筋脈拘急,以及指甲、趾甲枯槁等病癥。
一般認為,酸味、澀味食物(包括藥物)具有收斂、固澀、生津功能,并能增進食欲、增強肝臟功能,適用于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虛汗、尿頻、男子遺精滑精、婦女白帶量多淋漓不盡、口干口渴、食欲不振等病證,肝病、肝功能損傷者亦可使用。如石榴皮味酸能止瀉;山藥味甘微酸能止瀉痢、平咳喘;五味子、山茱萸味酸能止汗,還能治療遺精滑精、咳嗽氣喘;烏梅、山楂味酸微甘,能生津止渴,山楂及食用醋還能增進食欲;白芍、五味子能增強肝臟功能、降低轉氨酶,臨床上肝炎、肝損傷等病癥保肝、降轉氨酶的常用藥物聯苯雙酯即由五味子提取物制成。但患肝病、筋病者,因酸“收”易使肝血凝澀而筋脈收斂,所以不可多食酸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