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癥患者在治療期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勞、活動能力降低、興趣低下等表現。許多患者因此憂心忡忡,認為這是病情加重的表現,也有的家屬未予重視,認為癌癥患者自然會比正常人“懶”一些。這種情況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又該如何應對?現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之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特殊的病癥,科學、準確地防癌抗癌。
疾病釋疑
什么是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又叫癌癥相關性疲乏,是由癌癥或癌癥治療引起的持續倦怠或體力不支,主要表現為持續出現2周以上的倦怠,常伴有認知障礙及情緒低落等,且妨礙日常生活。這類疲勞感通常不因運動量大而引發,且不能通過休息緩解。
臨床上判斷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和影響的維度,需參照相關量表。我國目前用于癌因性疲乏評估的量表主要分成兩類,即單維度量表和多維度量表。單維度量表僅能測量疲乏的嚴重程度,多維度量表既可以評估疲乏的持續時間、程度、性質,還可以評估疲乏對認知、情感、行為等各個方面的影響。疲勞本身就是多維度的主觀體驗,所以更適宜多維度量表。
癌因性疲乏與疲勞綜合征有何區別
疲勞綜合征是因為長時間體力及腦力消耗且得不到及時休息及恢復,導致的以疲倦為主要表現的癥候群。比如現代許多人因工作忙、壓力大而長期處于疲乏狀態,出現免疫力下降的情況,引起感冒、口腔潰瘍、便秘、食欲差等不適。腫瘤患者出現的癌因性疲乏,通常表現為一種持續性的主觀疲勞感覺,與癌癥本身和腫瘤相關治療有關系,與其近期活動無關。簡單來說,二者出現疲勞的原因不同,且疲勞綜合征可以通過休息改善,而癌因性疲乏程度重、持續時間長、較難改善,多數還伴有焦慮、失眠、納差、消瘦、疼痛等。
哪些因素容易誘發癌因性疲乏
癌癥本身
機體日常所需的能量來自于飲食物的攝入,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等會影響食物的攝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機體所需的熱量和電解質不足,引發乏力;腫瘤細胞還會從人體固有的脂肪、蛋白質中奪取營養物質,使機體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自然會出現疲勞感,晚期腫瘤患者還會因為嚴重的營養不良出現病情惡化,加重疲乏癥狀。
癌癥治療
手術治療本身的傷害、術后疼痛、麻醉的后續影響、長期臥床引起的身體失調、失血性貧血等都可能會影響患者體能;化療會引起患者惡心嘔吐、食欲減退,使機體能量攝入減少,且化療導致的骨髓抑制也會加重乏力感,尤其在化療后7~14天左右最為明顯,這種副作用還會隨著治療周期的增加而愈加明顯;放療使得毒性細胞降解產物積聚,增加能量消耗,造成肝細胞損傷,也會引起疲乏,且放療導致患者白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也與疲乏的發生有關;接受生物制劑治療時,患者出現的不適反應會加劇疲乏癥狀,且疲乏的嚴重程度與生物制劑的類型、劑量、給藥途徑等因素相關。
心理社會因素
癌癥的診斷、治療以及患者對預后的擔心等問題都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精神心理不良反應,如焦慮、沮喪、害怕、憤怒、悲傷等,這些負面情緒也會加重患者的精神疲乏。
中西醫治療
中醫治療
癌因性疲乏癥狀與中醫“虛勞”相似,虛勞治療不離五臟,以時時固護脾腎為重中之重,具體需根據氣血陰陽不足有針對性地補益,若痰濁瘀毒太盛也需祛除。總的來說,中醫治療本病有兩“法寶”。
第一“法寶”為健脾化痰,使氣血生化有源,乏力自可減輕。因為癌因性疲乏需要長期治療才能取得良效,患者可服用丸類制劑,如經方薯蕷丸。該方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肺、化痰祛瘀的功效。當然也可以使用食療方法,比如喝山藥粥,起效雖慢,但可久久為功。
第二“法寶”為補腎通絡,使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腎虛容易造成早衰和免疫力低下,腎氣是否充足和癌因性疲乏的發病、發展及轉歸有著密切聯系。補腎為治療本病的根本大法。用藥宜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血肉有情之品以補腎填精、補虛培元、抵抗癌毒。
此外,由于腫瘤遷延日久,故常波及血分,導致絡脈瘀阻。對于有舌質偏紫、夜間身體疼痛且固定不移等癥狀者,可兼施養血化瘀法,具體藥物可選擇三七粉、雞血藤、丹參等單味中藥或復合制劑。
西醫治療
癌因性疲乏患者通常存在情感障礙、睡眠障礙、營養不良及多種并發癥,所以需要多方面綜合治療。治療藥物主要有中樞興奮劑類藥物、糖皮質激素、造血刺激因子等;非藥物治療包括光療、電療、運動療法等;情感障礙需由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干預,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正念減壓訓練等方法;營養風險篩查可對營養問題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對于不能通過飲食攝入達到營養目標者,可口服營養補充劑;睡眠障礙會加重患者的疲乏癥狀,藥物治療主要使用苯二氮卓類受體激動劑、抗抑郁藥及鎮靜藥等;還應對患者及其護理者進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疲乏產生的原因、持續時間、臨床表現等。
康養有招
情緒
部分患者患癌后壓力過大,吃不好、睡不好,甚至產生抑郁、輕生的情緒;部分患者偏聽偏信,病急亂投醫,搜尋各種偏方……這些負面情緒導致的行為很可能加速病情的惡化。
對待癌癥的理性態度應該是:聽從正規醫生建議,不放棄治療,積極帶瘤生存,與癌共處。患癌后,生活肯定不可能完全回到患病前的狀態,需要患者盡可能調整自身狀態,提升生活質量。在日常起居方面,應保障睡眠質量,多和家人、朋友傾訴心事,使自己心情放松,為治療營造一個輕松良好的氛圍。
飲食
癌癥患者首先要保證足夠的營養補充,以提高免疫力、緩解疲勞癥狀。《黃帝內經》曾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腫瘤患者飲食的第一原則就是要營養充足、品類豐富、均衡攝入,一旦偏頗,對身體有害無益。此外,可根據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些有養生功效的食物,如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可以適當吃一些韭菜、莼菜、卷心菜,這類蔬菜有補腎健脾的功效;薏苡仁對于肺部腫瘤、腸道腫瘤、宮頸腫瘤患者身體有益;海藻、紫菜等對于頸部腫瘤患者大有裨益。
運動
運動鍛煉能提高患者骨骼肌肉力量和機體耐受力,從而改善疲乏,有益于身心健康,是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管理的核心手段。但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現骨轉移、免疫抑制或伴有心肺功能疾病的患者需謹慎選擇。建議每周進行3~7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和游泳),每次持續時間為10~90分鐘;每周進行3次漸進性抗阻力訓練,如舉重等;瑜伽是一種將精神與軀體相結合的身心運動,有助于改善患者不適癥狀,每天可練習30~60分鐘。
睡眠
睡眠質量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睡眠越差,疲乏程度越高。從長遠來看,失眠會干擾免疫系統,影響新陳代謝,并增加癌癥復發的風險。因此,在腫瘤治療和康復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作息規律,每日保證6~8小時睡眠時間十分重要。
建議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一個熟悉、安靜、舒適、空氣流通的環境有利于快速入睡;適當減少白天睡眠時間,避免夜間難以入睡;晚餐不宜過飽,入睡前避免飲用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入睡前情緒不宜過度激動;根據疼痛的原因、部位和性質,采用多種鎮痛方法,如止痛藥、針灸等,以免因疼痛影響睡眠。
足浴
中藥足浴以辨證論治原則、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現代足部反射區等理論為指導,通過選配適當的中草藥煎煮成藥液浸泡、浴洗雙足,達到疏通雙足經絡,使機體氣血運行通暢的作用。對于腫瘤患者來說,足浴具有緩解疲乏癥狀、改善睡眠狀況、改善胃腸道功能、改善患者術后下肢水腫及化療后的末梢神經炎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泡腳的藥液并不是越燙越好;泡腳時間也不宜過長,一般每日20~40分鐘即可;局部皮膚潰爛的癌癥患者最好不要泡腳。
穴位療法
灸法、穴位按摩、穴位貼敷等多種穴位療法對癌因性疲乏均有較好效果。灸法通過對患者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發揮溫經通絡、補虛培本、行氣活血的作用,能從整體上調節機體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增強人體正氣。關元(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氣海(在下腹部,臍中下1.5寸,前正中線上)、中脘(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神闕(在上腹部,臍中央)等均屬補虛要穴,對這些穴位施灸可以達到補虛、扶正、祛邪之效。
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緩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可取太陽(位于頭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外約一橫指的凹陷處)、風池(在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足三里、三陰交(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每穴按壓1~2分鐘,每晚1次。
穴位貼敷也是常用的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可將適合患者體質的中藥用蜂蜜和溫開水調和成膏狀,貼于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腎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關元、氣海等穴位,起到整體調節、扶正祛邪、平衡陰陽的作用。
耳穴壓豆是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粘于耳穴處,給予適度的揉、按、捏、壓,產生刺激,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法,也可有效緩解癌因性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