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我們被問的最多的一句話恐怕就是“醫生,我這個能吃嗎?”“醫生,我那個能吃嗎?”
為什么大家喝中藥以后就變得如此小心謹慎,其實就是聯想到一個名詞——“發物”。所有人都聽說過喝中藥的時候不能吃發物,但是到底哪些算發物又不是很清楚。
最近有個患者告訴我,說醫生我治病一年,看了十來個醫生,每個醫生告訴我幾個發物,我也一一回避,但是現在每天喝點白米粥應付一日三餐,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吃的了。其實這樣只會導致營養供不應求,抵抗力更下降,妥妥的減慢了疾病的恢復速度。
為了我們的患者能夠更為科學的服用中藥,減輕不必要的焦慮和擔憂,今天我們的科普就一起來談談傳說中的發物到底是什么,要怎么做到更科學更理性的對待呢?
發物,顧名思義,其實就是指某一類吃了以后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的食物,是古人的經驗總結。通常理解的發物包括辛辣食物、海鮮、生冷食物、煙酒等等,甚至還有很多人說水果也是發物。
那么難道說只要服用中藥,這些食物通通都不能吃了嗎?那我想說,不管你的病有沒有看好,首先您可能已經營養不均衡了。歸根到底,還是個別大夫沒有學全發物的定義。
其實中醫所說的發物,跟西醫的忌口是一個概念,比如我們都知道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高糖食物和水果是忌口的;對于痛風患者來說,高嘌呤的食物如豆制品、肉湯、啤酒等也是忌口的;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酒類、腌制品等是忌口的;對于過敏體質來說,某些高蛋白食物是忌口的。
那么如果你對上述的忌口能夠理解的話,你就一定能夠理解我們中醫所說的“發物”了。
中醫講究辯證論治,不同的情況需要針對性的使用不同的辦法,所以同樣的理解,對于不同的疾病,我們有不同的發物定位。
比如我們將魚蝦定為發物,主要針對哮喘、一些過敏性皮膚病等,和胃病是八竿子不沾邊的,倒是有一部分與腸易激綜合征有一點關聯。
所謂滋膩礙胃,脾虛容易生痰生濕,像對于脾虛痰濕較重的胃病患者,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相反像魚蝦這些白肉對胃病來說不僅不是發物,還是寶物!因為白肉容易吸收,營養豐富,不增加胃腸負擔,還有富含維生素的各類水果,只要吃了沒有不舒服,都是可以吃的。
中醫講究因時制宜,認為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和病理變化,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法于四時”、“四氣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統一,使精神內守,形體強壯。因時制宜的用藥原則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秋冬慎用寒涼。暑多挾濕,故在盛夏多注意清暑化濕;秋天干燥,則宜輕宣潤燥等。
在中醫五行理論中,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對應的五味是酸、苦、甘、辛、咸。《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到:酸、咸、辛、苦、甘甜這五味都不可吃得過多。每一味的過多,都會導致不同臟腑疾病。這里強調的是過多,所以要把握住量效關系,切不可一刀切。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大家對于“發物”有沒有一些更為清晰的了解了呢?總而言之就是,不同的疾病針對的“發物”是不一樣的,不要因為盲目跟從一些坊間傳言或者網絡片面之言,而錯過了很多對營養的要求、對美味的需求、和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魏睦新 主任醫師
簡介:
教授,醫學博士。南京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西醫結合學系主任。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老中醫專家 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獲江蘇省名中醫稱號。西醫消化病學博導,中醫內科學碩導。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日本國立生理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HiPep研究所終身研究員,韓國統合醫學研究國家計劃成員。出生于中醫藥世家,師從我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終身教授貝叔英先生。兼任《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編委《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編委。
獲國家中華級科技進步獎一項(排名第一)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近30篇發表于國外權威刊物,論文最高SCI影響因子12.5)。第一主編出版醫學專著62部。代表著作有:《中西醫結合診治胃癌前病變基礎與臨床》、《胃腸動力中藥的基礎與臨床》等。
擅長:
胃癌前期病變的中醫藥逆轉(含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變又稱不典型增生等)、腸易激綜合征(頑固性便秘、腹瀉、腹痛),腸癌前期病變(腸息肉,病理管狀腺瘤伴有上皮內瘤變)的中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