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施懷生
產自運城市鹽湖區的遠志。
產自晉城市澤州縣的連翹。
山西,東聳巍巍太行鑄筋骨,西臨滔滔黃河化靈魂,北望莽原大漠融血脈,南守遼闊中原固根本,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中醫藥文化的探索、奠基、創立、傳承、發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主講人:施懷生】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本原中醫學、太行本草學、中醫藥優勢技術創新等。目前參與承擔中國工程院“山西建設中醫藥強省戰略研究”項目,近年出版的專著有《中醫發展讀本》《太行本草學研究導論》《中醫藥創新前沿問題》等。
壹
從上古到先秦:中醫藥的起源奠基與山西地位
(一)太行黃河:農耕文明與手工業技術催生了中醫藥學科
山西早期發達的農耕文明決定了其在中醫藥學科奠基時的歷史地位。人類文明的起點是用火,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是現存最早的人類用火遺跡,距今大約180萬年;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出土了最古老的蠶繭化石,距今5600—6000年,并且確認是養殖的家蠶,近年來,在夏縣師村遺址又發掘出一枚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證明山西是桑蠶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時令節氣,位于山西襄汾縣的陶寺古觀象臺,說明在距今至少4500年以前,山西先民已經進入了觀天象、辨氣候、定農時的全新階段,標志著農耕生產方式再次開啟了新的文明時代。
在歷代文獻記載中,農耕文明的三個代表性人物是神農、后稷和嫘祖。關于神農,南太行地區神農活動文獻記載最具翔實性,有關炎帝神農碑文石刻最具豐富性,有關炎帝神農遺跡遺址最具多元性。關于后稷,文獻記載后稷曾經在周代擔任國家主管農桑的官員,《詩經》《尚書》等古典文獻均記載其出生地是山西稷山,主要活動區域為汾河下游兩岸,稷山縣有關后稷的遺跡遺存有稷王陵、稷王廟、稷王塔等,在運城聞喜縣、新絳縣、萬榮縣等地,都有關于后稷生產生活和祭祀活動的遺跡遺存,在康熙《平陽府志》記載曰:“稷神山,稷山縣南五十里,后稷始播谷于此,有陵廟?!标P于嫘祖,作為黃帝之妃,在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實現完整融合和東擴之后來到環太行黃河流域,進一步發展了桑蠶養殖業,人們將其奉為桑蠶文化的先祖,但前述考古發現證明山西的桑蠶業要早于嫘祖時期。正是以神農、后稷、嫘祖為代表的歷代先賢所創立的農耕文明,為中醫藥學科的早期探索和奠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山西早期先進的手工業技術支撐了其在中醫藥學科奠基時的歷史地位。制陶技術對中醫藥的貢獻主要是陶制火罐的研制和推廣使用。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的原始青瓷,器類有罐和缽,為中醫提供了陶制火罐的制備技術。同時,冶煉技術則為中醫針具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山西聞喜縣發現了夏代至戰國早期的采礦煉銅遺存,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城早已盛行冶鐵技術,戰國最著名的“陽阿古劍”就產自大陽鎮。在明清時期,澤州府境內的大陽鎮被譽為“九州針都”。此外,酒為百藥之長,醋為百藥之助,水煎服藥與酒醋相加就是湯液醪醴。山西是著名的制酒制醋等釀造業的起源地。這些均為中醫藥的早期探索與實踐注入了最初的原始生命力。
(二)天地精華:山西是舉世公認的道地藥材資源核心區
關于藥材的道地產區,《神農本草經》并未非常關注,從《名醫別錄》開始,逐步形成了以地域主產表征藥材道地性的脈絡。最著名的如黨參,因產于山西上黨地區品質最佳而得名;黃芪在《圖經本草》首次使用“綿黃芪”之名稱,并繪有“憲州黃芪”圖,南宋陳承指出:“黃芪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芪”,綿上即指山西沁源及其周邊的太岳、介山、綿山地區,并且沿太行主脈向北分布,今以恒山黃芪最為著名;遠志在《圖經本草》有“今河、陜、京西州郡亦有之”的記載,“河”即南太行地區的河中、河東、河內;酸棗仁在《名醫別錄》首次指出“生河東川澤”;知母最早在《名醫別錄》有“生河內川谷”的記載;《證類本草》中列有“解州桔梗”“澤州連翹”“潞州黃芩”圖;瞿麥在《本草品匯精要》指出“生泰山川谷河陽河中府淮甸今處處有之,道地絳州”。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山西共有中藥材1788種,其中道地藥材30多種,正是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才造就了神農在這里“嘗百草,始有醫藥”的奇跡,也才奠定了山西在中醫藥創立和發展中的獨特地位。
(三)諸子蜂起:山西是中醫藥奠基時期百家爭鳴的集聚區
在春秋戰國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諸子蜂起”的時代大潮中,思想空前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晉國處于大變革時代的潮頭浪尖,一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縱橫家、名辯家在這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極大地促進了晉國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榮??鬃拥牡茏幼酉暮蛯W者荀子等都是山西籍的代表人物。雖然中醫藥在當時尚未形成完整學科,但卻在爭鳴激蕩中受到了啟發和激勵,而山西寬松的政治環境使之成為諸子百家從事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要場所,繼而為中醫藥學家開創性地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提煉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開放納新:山西是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醫家”的成名地
據《左傳》記載,先秦名醫醫緩、醫和都曾先后在晉國行醫,特別是醫和所創立的音樂調養法,就是在晉國行醫過程中開始詳細論述并廣泛傳播的。先秦時期在山西成名的醫家首推扁鵲。在《史記》中記載了多個扁鵲行醫的典故,其中便有在春秋后期為晉國趙簡子診病之典,“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在山西陽泉平定有鵲山、鵲山村、鵲廟,皆因扁鵲而得名?!镀蕉ㄖ葜尽に囄摹肥珍浽脝枴镀蕉o山神應王廟》詩一首:“古柳輪囷欲十圍,鵲山祠廟此遺基。萬金良藥移造化,老眼天公誰耦畸……”,當地近年來出土了屬于戰國時代的文物,顯示在歷史上平定一帶屬于趙簡子的領地,應屬扁鵲封地。此外山西永濟等地還有扁鵲墓。業界尚有“天下醫家成名于山西”之說。
貳
從秦漢到魏晉:中醫藥的初創形成與山西貢獻
中醫藥學科正式創立的標志性特征
“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與《孝經》道統地位的確立。先秦以前,中醫學在器官學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黃帝內經》曾有“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論述。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基本國策,《孝經》成為儒家“十三經”之一,由于《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中醫藥原有的“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研究方法失去了存在的社會政治環境,被迫擱置。
哲學詞匯與五臟名詞聚合式醫學術語的建構。“解剖而視之”被擱置之后,中醫藥把觀察視野由體內轉移到體感、體表和體外,秉持“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的整體思維和“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念,采用“取象比類”“司外揣內”“數之”“推之”等方法,保留五臟名稱為前置性要件,引進精氣陰陽等哲學詞匯為后綴性要件,形成了肝氣、腎精等聚合式醫學術語,開創了一條超越器官、精氣為本、普遍聯系、恒定運動的新型研究路線。
精氣為本與平秘守序生命科學研究方向的確立。轉型后的中醫藥研究模式,把精氣物質作為主導性研究方向,堅持人體是由精氣所構成的,即所謂“人始生,先成精”“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等,而且精氣又可分為陰陽兩大部類和五臟精氣族群,陰陽二者總是維持著協調平衡,五臟精氣族群則主要是通過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乘、相侮等錯綜復雜的調控關系而維持著生命運動秩序,這就是人體的健康狀態,當這種協調平衡和生克制化秩序遭到干擾和破壞后,就是疾病狀態,而治療的關鍵就是延緩、減輕、修復、逆轉這種干擾和破壞,使其最大程度地維持協調平衡和五行守序。
臨床醫學的獨立和辨證論治法則的創立。繼《黃帝內經》之后,中醫藥傳承發展的第一里程碑是以張仲景學術體系為標志的臨床醫學獨立發展和辨證論治法則的創立?!秱s病論》以疾病為統領,脈證為要素,方證為主線,詳論病癥發病原理和診療對策,其臨床醫學和辨證論治的特征躍然紙上,從而開啟了中醫藥千百年辨證論治傳承發展之路。
山西醫家在中醫藥創立時期的貢獻
最早見于史載的女性醫家且成為宮廷醫家的是西漢時的義姁,義姁為河東人,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之后的河東醫家衛汛位列醫圣門墻,成為仲景之學第一參與者和傳承人,并且多有發揮,著有《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藏經》及《小兒顱囟方》等,今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小兒顱囟方》的殘文校刊發行。
山西這一時期對中醫藥貢獻最著名者當屬高平王叔和,其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由于《傷寒論》為竹簡,因戰亂幾至失傳,正是由于王叔和的整理編次才使之得以傳世,其歷史貢獻至偉;二是總結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著成《脈經》,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著。此后,山西長治籍女性醫家鮑姑,為名醫葛洪之妻,既參與了葛洪《肘后備急方》的編著,更是在灸療技術方面獨樹一幟,被民間尊稱為“鮑仙姑”。同時,山西雁門醫家曇鸞,曾師從名醫陶弘景,后以“調心煉氣,對病識緣”而“名滿魏都”,著有《調氣論》《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法》《服氣要訣》等,為華夏養生調氣第一人。
叁
從唐宋到明清:中醫藥的不斷發展與山西特色
名士治醫亦文亦醫的山西現象。唐代詩人王勃也是一個醫學家,《宋史·藝文志》記載,王勃著有《醫語纂要》一卷。宋代鄭樵在《通志·藝文略》中稱其為《醫語纂要論》?!洞娲纨S醫話稿·序》謂:“唐·王勃撰《醫語纂要》一卷,即醫話之鼻祖也”。唐代名相狄仁杰酷愛醫術,尤擅針灸。文獻記載狄仁杰在顯慶年間應召入關,路過華州,遇有人攜小兒懸牌謂若能療此兒,酬絹千匹,狄仁杰觀察之,患兒鼻下生有腫瘤,遂用針刺治療后腫瘤掉落,病痛消失?!豆糯P記小品賞析》中說:“狄仁杰素諳針術,施人救世?!?br/> 宋代名相文彥博同時也兼通醫學,編寫《藥準》一卷,并節錄《嘉祐本草》常用藥物,著有《節要本草圖》。而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也尤擅醫藥之學,著有《醫問》傳世。金代元好問既是名滿天下的文學家,也是卓有成就的醫學家,著有《元氏集驗方》,更重要的是,先后為補土派鼻祖李東垣《傷寒會要》《脾胃論》等作序,足見其在醫學界的地位。元代曲沃許國楨曾治愈元世祖足疾,遂召其入宮,主掌御藥院,著有《御藥院方》二十卷,并奉旨與撒里蠻集諸路醫學教授共修《至元增修本草》一書。
平水本在中醫藥典籍刊刻中的卓越地位。金元時期以臨汾為中心的刻書業空前興盛,作為北方金、元兩代雕版印刷業的代表——平水刻本在中國雕版印刷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中國版刻圖錄》評價說:“平水書肆晦明軒主人張存惠刻印的《證類本草》和《通鑒詳節》,達到當時雕版印刷的最高峰?!蓖瑫r,平水本《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本成為中國醫學史上極其重要的珍稀文獻。針灸學的巔峰之作《針灸大成》也首次刊刻于平陽(今山西臨汾)。
傅山醫學再創中醫生殖醫學輝煌。明末清初的醫學家、文學家傅山,陽曲人。傳世醫書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堪稱光大中醫藥生殖醫學的泰山北斗。
明清時期山西制藥業的創舉。山西于宋元時期已經開始了手工制藥,明代中葉,廣升譽、廣升遠兄弟字號率先崛起,后合并成廣譽遠制藥,著名品牌有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等;太原大寧堂是明末清初由醫學泰斗傅青主所創,知名品牌有和合丸、二仙丸、小兒葫蘆散、脾腎兩助丸等;新絳德義堂的梅花點舌丹載入《紅樓夢》,可見其在當時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盛極一時的鮑店解州藥材大會。從明代始,上黨長子縣鮑店鎮藥材大會已成規模,從每年農歷九月十三開始,臘月廿三止,會期達100天,成為華北地區大型的藥材集散地,在品種、成交額、規模等方面,都名列我國古代北方藥會之首,浩浩蕩蕩綿延了500多年。同時,山西解州藥材大會于農歷四月初八開鑼,伴隨關帝巡城活動,始于后漢,盛況空前,名動全國。
肆
從廢止到繁榮:中醫藥的百年抗爭與山西路徑
“廢止”鬧劇中的山西現象。明清以降,西學東漸,民國初期達到鼎盛,對中國傳統科技文化造成強大沖擊,中醫藥首當其沖,《廢止舊醫案》更是讓中醫藥受到了巨大的損害。當時的山西卻是另一番景象,不僅沒有強行廢止,而且還呈現出一種興盛,興辦山西醫學傳習所、舉辦山西醫學聯合會、創辦《山西醫藥雜志》、開辦近百所醫館,吸引了一大批中醫名家前來講學開診。
中藥注射劑首創于太行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缺醫少藥,非戰斗減員嚴重,八路軍總部衛生部組織科研人員在山西武鄉經過反復的實驗和研究,成功研制出柴胡注射液,首開中藥注射劑之先河,而太行根據地則成為我國近現代中藥注射劑的發源地。
中醫治療宮外孕的輝煌成就。20世紀60年代初,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首任所長李翰卿先生與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余載畿教授,開創性地應用活血化瘀法攻克宮外孕,成為中醫藥治療急癥的一大創舉,轟動海內外。
醫學史研究成果領先全國。而山西名醫賈得道先生潛心醫學史研究,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角度探討中醫藥的發展規律,出版《中國醫學史略》,并且于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頭針技術的發明與重要地位。河東名醫焦順發先生,成功創立頭針療法,并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使山西在中醫針灸界居于領先地位,并且在運城市創辦了全國唯一的頭針學校和頭針研究所。
九針技術重現的歷史意義。九針技術始載于《黃帝內經》,久已失傳,山西名醫師懷堂先生,潛心研究,成功挖掘復原了九針針具和九針技術,命名為“新九針”,并且領銜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專業化針灸研究所,至今“新九針”技術依然是針灸研究所的優勢品牌。
針刺治療中風急癥的重大突破。改革開放之初,山西中醫藥大學李定明先生,采取針刺風府、啞門治療腦出血急性期,并且在嚴苛的條件下(西醫收治病人、西醫觀察進展、西醫判定療效)證明了其療效的優越性,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建設中醫藥強省藍圖繪就。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發《山西省關于建設中醫藥強省的實施方案》,提出深入實施中醫藥醫療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拓展、中藥資源保護利用、中藥材生產和質量提升、中藥工業現代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中醫藥科技創新等七大工程。
省部共建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合作協議,聯合共建山西中醫藥大學,積極探索地方政府與行業主管部門共同指導建設具有區域和行業特色優勢的中醫藥高校新模式,努力提升山西中醫藥大學辦學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促進山西省高等教育和中部中醫藥事業發展。
建設國家中醫藥區域醫療中心。山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簽署在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合作共建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協議。在較短的時間內,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成效顯著,醫教研特別是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伍
從傳承到發展:中醫藥的歷史啟迪與山西價值
回望山西千年中醫史,既是一部雄渾的歷史樂章,更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神農嘗百草的不朽壯舉,昭示了山西獻身科學、實踐為本的首創精神;醫緩、醫和、扁鵲的成名之地,確立了山西開放納新、廣聚英才的人文精神;第一女性醫家、第一宮廷醫家、第一灸療醫家、第一調氣醫家的相繼誕生,奠定了山西勇創一流、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王叔和重現《傷寒論》、只手著《脈經》的卓越貢獻,凸顯了山西守正經典、矢志創新的科學精神;名士治醫、亦文亦醫的獨特現象,展示了山西學科融合、學術廣博的治學精神;傅青主傳世大作《男科》《女科》《兒科》,體現了山西不甘因循、獨樹一幟的領先精神;長子鮑店、運城解州的繁榮藥會,印證了山西精于務商、誠信為本的晉商精神;廣譽遠、大寧堂、德義堂的百年品牌,彰顯了山西精益求精、至工至巧的工匠精神;存廢鬧劇中的獨特繁榮,再現了山西自立自主、不屈不撓的自強精神;有目共睹的發展成就,確證了山西世代接力、勇于拼搏的奮斗精神;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時代號角,高揚了山西直面未來、引領發展的時代精神。這些精神財富,在山西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山西的中醫藥從遠古起步,走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成就,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走向更加燦爛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