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丁兆平 藥葫蘆娃 收錄于合集 ##中藥半月談 73個
夏日佳豆白扁豆
白扁豆
bai bian dou
典趣
綠豆白扁豆
夏日有佳豆
· 典故趣聞 ·
庭院生活,自在農家。夏秋時節,看到農村院墻上或菜園中開放了潔白的白扁豆花,忍不住聯想到白扁豆的藥用。
扁豆藥用,始載于陶弘景《名醫別錄》,寫作“藊豆”,說它“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 。這也是它供藥用較早的記述。扁豆的種類很多,中醫卻專門選用白扁豆入藥。醫藥典籍有時雖然也用它的兩字簡稱“扁豆”,但所用還是特指白扁豆。
中藥藥性理論認為,白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和胃化濕、健脾利水、止瀉之功效,常用于主治因脾虛或暑濕而發生腹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以及女性赤白帶下等癥。臨床實踐證明,白扁豆具有較好的健脾和胃的效果,尤其用為夏季健脾化濕良品。李時珍稱贊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
白扁豆因取用便利,在非常時刻曾用來解救砒霜中毒,救人一命,在歷史上留下了宋代吳幵(jiān)《吳內翰備急方》一則著名的醫案。
圖:丁兆平
南宋初年的吳幵,字正仲,曾官至內翰(官職名,宋學士院翰林學士的別稱)。政和丁酉七年(1117年),居住在全椒縣的他因多識而救人一命。南宋王璆《是齋百一選方》與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此案都有轉引。
據吳內翰《備急方》記述,全椒縣有一位叫高照的人,兒子很無賴,有一次他用鞭子教訓了兒子一番,兒子竟然服了砒霜想自殺,結果砒霜中毒后口中干渴,肚脹欲裂。當時吳幵恰巧碰到,他立馬讓高照取白扁豆磨研成細粉,用新汲水調二三錢匕(折算約為現今五六克),讓中毒者盡量飲用。只喝了幾碗,高照的兒子就瀉空了肚子,最終恢復了過來。據此,后世元代李仲南《永類鈐方》中給出的砒霜解毒方就是:“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
白扁豆對于植物性食物中毒的解毒作用也得到肯定。唐代甄權《藥性論》載白扁豆“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飲,取效” ,其對植物類食物中毒引發的嘔逆、腹瀉等,可起到緩解作用。宋代《圖經本草》指出其“兼殺一切草木及酒毒”,還強調了它可以解酒毒,消酒醉,將白扁豆煎汁飲用,可用于治療因酗酒、醉酒引起的酒精中毒。貴州苗族醫生用生白扁豆來治療毒蛇咬傷以及瘡癰腫毒也獲良效,多外用。
白扁豆如果食用不當,也會導致中毒。白扁豆中含有一種屬于毒性成分的植物凝集素A,只有經過高溫才能被破壞。它的豆莢如果烹調時加熱不夠未能熟透,在食后三四小時會出現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等中毒反應。所以食用白扁豆時強調完全熟透,藥用生白扁豆時用量也不宜過大。
“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說到白扁豆入藥,還不能不提及的是,潔白的白扁豆花也可藥用,同樣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的功效。
· 藥材來源 ·
豆科扁豆屬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種子,取白色者入藥。白扁豆用時搗碎。炒白扁豆,系取凈白扁豆炒至微黃色,用時搗碎。
· 性味歸經 ·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
· 功效主治 ·
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炒白扁豆偏于健脾化濕,用于脾虛泄瀉,白帶過多。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克。
· 食療推薦 ·
白扁豆粥
原料:白扁豆60克(鮮豆120克),粳米100克(4人份)。
制法:兩者同入鍋煮粥。干扁豆可搗碎,并用水浸透,煮開后慢火,務必煮至米豆熟爛。因扁豆比較耐煮,可先煮扁豆,后入粳米。喜甜口者可稍加紅糖調味。
本款扁豆粥曾載入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曹慈山(字廷棟)的《慈山粥譜》,稱其能“消暑除濕解毒”。白扁豆粥具有健脾養胃、清暑止瀉的效用,尤為適宜于脾虛腹脹、慢性泄瀉、夏季煩渴、疰夏等人群夏季食用。暑濕天氣人們感到疲乏無力、精神萎靡不振時,其也可發揮食療保健作用。
白扁豆綠豆粥
原料:炒白扁豆50克,綠豆30克,粳米50克(4人份)。
制法:將炒白扁豆、綠豆放入鍋中,加足量清水,慢火煮至兩種豆開花,再下粳米,煮至米爛湯稠即得。
本款豆粥具有消暑清熱、益氣除濕功效,夏令食用,可發揮祛暑濕、和脾胃、除煩渴的保健效用。
· 溫馨提示 ·
豆類大多比較難消化,食用過多容易氣滯,令人感到腹部脹滿。清代黃宮繡《本草求真》記載,白扁豆“多食壅滯,不可不知”。
?? 本文內容僅供科普宣傳,具體診治請咨詢專業人士。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終于等到你
“點贊”回歸,和“在看”共享半壁江山
“分享”“點贊”“在看”,一個都不能少
趣味健康科普知識怎能獨享?
設星標
狂點贊
點在看
去分享
您的支持是藥娃成長的動力!
版權聲明
本號為中國藥學會科普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系方式:yhlw_cmei@126.com
原標題:《中藥半月談 | 白扁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