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四時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循環往復,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氣候,而氣候的變化又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立秋,“立”表示開始,“秋”象征著禾谷成熟,于每年公歷8月7日或8日交節。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自立秋之日起,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從成長繁茂向著成熟收獲發展。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生命由形、氣、神三個要素構成,有形者稱“形”,無形者稱“氣”,生命之主宰稱為“神”,人體的形、氣、神也應當順應時令的變化做出調整,從立秋開始,用形氣神生命觀指導養生,常常事半功倍。
養形宜凍宜養陰
關于養生,民間說法“春捂秋凍”,說的就是秋天可以拖延添衣的時間、減慢添衣的速度,在立秋之際尤為適用。“三伏”代表高溫酷熱的天氣,出現在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之中,通常情況下,初秋暑氣未消,立秋以后往往還有“秋老虎”的余威,早晚氣候增添些許秋意,刮風時帶點涼爽,但溫度不會驟然下降。立秋后,讓身體適當感受涼意,以適應外界氣候變化,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為機體能夠平穩應對酷寒嚴冬做準備。此外,適當的“秋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防御機制,防止汗出過多、陽氣外泄、腠理不固導致生病。值得注意的是,“秋凍”不意味著盲目挨凍,倘若遭逢氣溫突變理應適當增減衣物,且頸肩、腰腹、關節處不宜受凍。此外,立秋過后也要避免貪涼,可以收起涼席、少食冷飲,并減少空調的使用,以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立秋以后,自然界中的陽氣趨向收斂,能量開始蟄伏,實乃為度過寒冬做準備的生存之道,人亦應當適應天地變化。立秋已過即以養陰為要,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之時,萬物斂藏,養生應順時而為,注重養護陰精。陰有功能之陰,主涼潤寧靜;亦有物質之陰,諸如精、血、津液等。當人體陽氣趨于內藏時,易出現陽亢生熱的情況,因此立秋以后更應注重養陰,使機體重新達到陰陽平衡。同時,借陽氣內收之效,臟腑機能旺盛,為滋補物質之陰提供了良好的時機。
養氣重收重肺氣
立秋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沉降、收斂,人體順應時節的變化,進入收斂內養的狀態。立秋后身體的柔韌度、四肢的伸展度有所下降,運動量不宜過大,切勿大汗淋漓,造成陽氣損耗,讓邪氣有可乘之機。可以選擇一些輕松平緩的運動,循序漸進地進行,做到適時有度。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倶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這段文字指出,立秋后人們應該調整生活作息、早睡早起,早睡順應了秋季陽氣收斂的特點,而早起則有助于肺氣的舒展。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緩沖秋季的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保持氣血平穩運行。
秋應肺而收,立秋養生宜養肺氣。《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秋日飲食宜收不宜散,酸性收斂,辛味發散,故立秋起,可適當食用一些酸味食物來收斂肺氣,同時少食辛辣,以防散發肺氣。立秋之時,燥邪當令,易傷津液,容易出現口鼻、咽喉及皮膚干燥的癥狀,酸味食物不僅有助于收斂肺氣,還有生津潤燥的功效。肺在五色屬白,為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改善秋燥之功,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
養神勿悲勿傷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應于肺,在志為悲(憂)。因此,在此時節,人們心情容易抑郁;秋季是肅殺的季節,果實豐登以后便是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立秋時節以后陽光照射時間逐漸縮短,人體的生物鐘未能及時調整,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從而影響精神狀態,產生悲秋等傷感情緒。
《靈樞·本臟》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這段經文強調了意志的重要性。立秋養生,要做到心境寧靜,收斂神氣,意志調和,才能保持精神的專注和思維的敏捷,魂魄正常活動不散亂,避免過度情緒的刺激,五臟功能正常運行,從而免受邪氣的侵襲。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了秋季養生的重要原則:“秋三月……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秋季氣候宜人,適合人們進行舒緩的戶外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增加日光照射,可以調動人體情緒,有助于提升精神狀態,減輕抑郁情緒。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學會適時放松,可以通過打太極拳、聽音樂等方式,緩解壓力,舒緩情緒。此外,還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關注美好的事物,與朋友家人分享喜悅,遇到傷感的事情,及時主動的予以排解。立秋作為秋季開始的節點,可以設立一些小目標,合理安排學習和工作規劃,有計劃地迎接新的挑戰,有助于激發良好的精神狀態。
形、氣、神三者相互依存,立秋養生之養形、養氣、養神亦密切相關。以立秋養肺體—斂肺氣—寧心神為例,沒有肺臟之形則肺氣無所依附,沒有氣之內收則人體神機不能內斂,而無法安寧,沒有心神平和則終致氣亂精離、形乃大傷。“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時令養生作為順時而為的重要理念,“立秋養好生,冬天不生病”,扎實的立秋養生能為后續的身心健康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