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用藥
使用指南
太實用啦!趕緊收藏!
現代藥品分為內服藥和外用藥,大多數人已習以為常。其實,傳統中藥飲片的服用方式也分為內服和外用,只是煎煮過后喝下去這一服用方法較為深入人心,而外用藥雖然經常被使用,但居民對它的認知存在盲區,使用方法上也有些疑問。現就中藥外用藥的種類、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這幾點進行介紹,有助于居民和患者更好地了解中藥,有需要的居民可以詳詢家庭醫生,遵醫囑使用。
一、外用藥的種類
1.熏洗
中藥熏洗可分為熏和洗兩個步驟,將配制好的中藥在前期煎煮中通過蒸汽和熱量作用于患處,后期煎煮完再對患處進行熏洗或濕敷,以上步驟都是利用藥液的慢性滲透作用,以起到對肢體局部位置的治療。這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既可以對傷處進行清洗,同時由透皮吸收對機體起到調節作用。
2.泡洗
另一個是泡洗,就是大家常說的“足浴”或“泡腳”。通過煎煮好的中藥,經由下肢的穴位和經絡,對膝、足等肢體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此外,也可以有溫陽驅寒、改善睡眠,放松身心的作用,尤其在冬日季節里,深受居民的喜愛。
3.外敷
而中藥的外敷,現在更為普遍地在外科治療中,就是常說的“傷筋膏藥”。中藥的粉末或藥水,結合敷料和貼膏,直接敷于受傷的位置,利用中藥的滲透和發熱提升作用,將活血化瘀,舒經活絡的療效發揮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驅蚊包這類懸掛使用的中藥,在居民中同樣受歡迎。內容物有藿香、石菖蒲、丁香、白芷、艾葉、辛夷、薄荷,可以起到驅蚊防疫、清新空氣的作用。另外也有其他香囊配方,有著提神醒腦、預防感冒、解暑避穢等預防作用。
二、使用方法
當患者拿到醫生開具的內服藥時,很自然地會去浸泡、煎煮,然后服用。可面對外用藥時,不免有所疑慮,是直接加水浸泡或熏洗,還是需要前處理呢?是一次性使用還是反復使用呢?
答案是需要煎煮。浸泡、煎煮的目的是提取所需要的藥物成分,因此煎煮方法與內服藥是相近的。洗凈后浸泡藥材30分鐘,武火煮沸后文火保持微沸狀態,煎煮兩次,一次煮40分鐘左右,第二次煎煮15~20分鐘,合并兩次煎液,煎煮完畢后再按各自病癥使用。
1.熏洗:將自行煎煮或代煎好的藥液加熱至沸,趁熱倒入容器中,使藥液蒸汽作用于患處,每次10~15分鐘,每日1~2次。若需進一步熏洗,待藥液溫度降至40 ℃左右時,加入適量溫水,藥液與水的比例約為3 :10,將身體浸泡于藥液中,每次熏洗20~30分鐘,以出汗為宜,每日1~2次。若要求局部熏蒸,可在有溫度控制器的診療儀中熏蒸一定時間以達到治療效果;或用多層紗布浸潤降溫至40 ℃的藥液,待吸透藥液后取出擰干,溫敷于患處,重復多次,也可達到效果。
2.泡洗:將自行煎煮或代煎好的藥液加熱后,趁熱倒入木桶或泡腳桶中,加溫水至能夠浸沒小腿(能浸沒膝蓋更佳)。浸泡15分鐘左右,水溫以35℃為宜。
3.中藥包:將配置好的藥材放入香囊袋,收緊袋口,懸掛于床頭、門把手或衣櫥等地方,利用藥材的香氣起到驅蚊解暑等作用
三、注意事項
1.足浴時間不宜過長,15分鐘左右最佳,不要超過30分鐘。足浴時間宜選在飯后半小時,避免消化不良;而空腹容易出現低血糖癥狀,也應當避免。另外,有傷口或破損皮膚的地方不宜使用中藥外用藥泡洗或熏蒸,以免加重傷口。
2.孕婦、女性月經期、老年有心臟病、低血壓的,泡腳需要謹慎。足浴時出現胸悶、頭暈、心慌等癥狀,應立即停止。糖尿病患者泡腳的水溫不宜過高,35℃為宜。切記,熏蒸和泡洗都不是水溫越高越好,以免造成燙傷或影響身體功能。
3.熏蒸和泡洗時可適當按摩,比如足三里和三陰交,可加強治療效果。
4.煎煮后使用的中藥一般使用1~2次,需當天使用完畢,不宜儲存太長時間,以免液體中藥的成分變質,影響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