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逸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只有協(xié)調(diào)適度才能有益于健康,太過、不及均可致害。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的說法,既反對“久立”“久行”之過度疲勞,又反對“久坐”“久臥”之過度安逸。過度疲勞的危害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過度安逸對身體健康同樣不利。中醫(yī)講過度安逸,氣血瘀滯,“神氣”也就是生命力會減弱。所以《抱樸子》亦強調(diào):“坐不至久,臥不及疲。”
勞力、勞心之后,暫時休息,使疲勞消除,體力和腦力得以恢復,這種逸事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更好地勞動。但是,如果多逸少勞,甚至好逸惡勞,就成了消極的做法了。當今社會,人們生活壓力較大,平時的生活工作節(jié)奏都很快,一旦到了假期,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春節(jié)放假,有相對較長的時間休息的時候,大家容易把握不住這個度,徹底松懈下來。時間長了就會讓人沒有精神,就是中醫(yī)講的失去了“神氣”,還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節(jié)后的兩三天里感覺厭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惡心、眩暈、腸道反應、神經(jīng)性厭食、焦慮、神經(jīng)衰弱等;老人難以適應突然恢復的清靜日子;孩子無法安心為即將開始的學習做準備。這就是“節(jié)后綜合征”的典型表現(xiàn)。這種情況就類似于《東醫(yī)寶鑒》中的“氣滯”病。書中說這種病產(chǎn)生的原因是:“惟是閑人多生此病,蓋閑樂之人,不多運動氣力,飽食坐臥,經(jīng)絡不通,血脈凝滯使然也。”氣滯則脾胃運化無力,食欲差,消化力薄弱,人體精、氣都失去了營養(yǎng)的來源,五臟功能下降,精神也會萎靡不振。可見,過于安逸,生活放松過度,對我們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是沒有好處的。
那么對于這種情況的預防方法,就是克服消極情緒,增加活動。中醫(yī)著作《中外衛(wèi)生要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病案,講一個人得了“慵軟之病”,就是懶而無力的逸病,張三豐對他說:“汝宜趁此冬晴,運小石,砌小塢,攜山鋤,刪枯草,未餒則止,日日如此,悠游運動,若園丁然,則通體氣血活而不滯也。”就是讓他在花園中除草、翻土,每天堅持勞動,就像園丁一樣工作。這種勞動強度并不大,但是可以起到使全身氣血流通的目的,氣血流通了,慵懶之病也就好了。這種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鑒。在節(jié)假日休息的同時或者節(jié)后,參加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如輕快的步行、慢跑、跳舞、伸展等,做一些使自己心跳加快、出汗的運動,讓自己的身心“動”起來,整個人的精神也就會活起來。另外,在節(jié)假日要注意飲食,不能過于油膩,朋友家人歡聚之后,也要注意適當活動,不能吃飽了就坐著不動,以致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勞逸是相互矛盾也是相輔相成的,過勞可以用“逸”來放松,逸過度了也要用“勞”來調(diào)節(jié)。在我們的日常作息安排中,勞逸結合才能使人保持精神的充沛,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