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膳正要》為元代忽思慧所撰養生學專著,該書匯集歷代珍肴、湯膏以及諸家本草醫書編撰而成。《飲膳正要》分為三卷,內容翔實豐富,在食療養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守中”養生
《飲膳正要》提出的基本養生法則就是“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所謂“守中”,就是一個人在衣食住行、情志欲望等方面要適可而止,不要太過或不及。
飲食的“守中”就是指食物的進量和需求量大體上保持平衡,同時還要注意飲食時間、進食速度,這些都要符合人體的需要和承受能力。過饑或過飽都是違反“守中”原則的,會對人體臟腑造成負擔。過量攝入或攝入不足,輕則使人感到不適,重則致病,如肥胖綜合征、營養缺乏等。
“守中”原則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十分重要,比如過度的喜怒哀樂也可能引發疾病。中醫學歷來強調七情致病,所謂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悲傷肺、思傷脾,就是指個人情志活動過大變化,超過了人體的承受限度,就能導致疾病的產生。
再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等,則是人們在行動上違反“守中”原則,超過人體負荷而傷害健康。可見,“守中”原則貫穿在人們的衣食起居、勞作休息、喜怒哀樂等方方面面,對人體健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避忌”防病
《飲膳正要》在第一卷就列出了“養生避忌”“妊娠避忌”“乳母避忌”“飲酒避忌”四目;在第二卷列出了“服藥食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三目,其內容十分豐富,強調生活中對避忌要有足夠重視。
以上避忌主要分為飲食避忌和生活避忌兩類,飲食避忌如“一日之忌,暮勿飽食”“食勿言,寢勿語,恐傷氣”“莫吃空心茶,少食申后粥”“食飽勿洗頭,生風疾”“有鱉甲勿食莧菜”“子有瀉痢、腹痛、夜啼疾,乳母忌食寒涼發病之物”“酒,不可久飲,恐腐爛腸胃,漬髓,蒸筋”等等。
為防止病從口入,《飲膳正要》十分重視食物衛生,指出“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飪不時者,皆不可食”。若舍不得拋棄腐敗食物而食之,就會成為生病的禍源。忽思慧認為:“食氣相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形。”食用氣惡味敗的腐敗食物傷精損形,導致患病是必然結果。書中特列出“食物利害”一目,使人知而避之。如“漿老而飯餿,不可食”“煮肉不變色,不可食”“臘月脯臘之屬,或經雨漏所漬、蟲鼠嚙殘者,勿食”“豬羊疫死者,不可食”“諸鳥自閉口者,勿食”“諸果落地者,不可食”,食之都易致病。
生活避忌主要提出謹防風、寒、暑、濕、燥、熱六淫傷身,如“臥不可有邪風”“凡枯木大樹下,久陰濕地,不可久坐”“醉不可以當風臥”“醉不可以忍大小便”“沐浴勿當風”“夜勿開燈睡”等等。
先食后藥
《飲膳正要》提倡“先以食療,后用藥療”原則,食療的目的是“無使過之以傷其正”,是一種“無毒治病”的方法。《飲膳正要·第二卷》記載了60個食療方,如“生地黃雞”治腰背疼痛、骨髓虛損,“鯽魚羹”治脾胃虛弱泄痢等。當然,食療法對于一般慢性虛弱勞損的疾病療效較好,若食療后效果不佳,仍然需要用藥療,即“食療不瘥,然后命藥”。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使人體盡可能不損傷元氣,從而增強抗御外邪的能力。
《飲膳正要》一書中提出的養生原則尤其適用于老年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身體衰退,抗病能力不能和中青年人相比,對饑寒渴飲的耐受能力也減退,所以堅持“守中”原則進行養生,并重視飲食起居中的避忌,就能極大地降低發病率。再加上藥膳的應用,采取了“以養為主、攻補相濟”的方式,對于老年人防病保健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