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里治療了一個月,現在左手已經能正常活動了。身體輕松以后,心情也好了。”在上海市佘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中心,正在做高頻治療的沈先生高興地說。
沈先生的左肩酸痛多年,本以為隨著年齡的增加難免會出現關節痛等小毛病。然而一個月前,肩痛突然加劇,手臂無法上舉,穿衣、梳頭都不能自己完成,睡眠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到社區康復中心就診后,康復醫師為其制定了系統的康復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沈先生肩關節疼痛明顯緩解,關節受限改善,活動幅度增大,恢復情況良好。“原來骨頭痛也是可以治療的嘛,我以前真是白吃了那么久的苦頭!家門口這個社區康復中心建得太及時了,為民辦了實事!”沈先生說。
近年來,佘山區域像沈先生這樣的肩關節痛患者明顯增多。佘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創建“上海市社區康復中心”為契機,積極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內涵,以肩關節疼痛治療為發展特色,同時開展神經系統、骨-關節系統、慢性疼痛、老年疾病等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引起的明顯功能障礙穩定期或后遺癥期的康復服務,將推拿、針灸等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和現代康復治療技術有機結合,為職業人群、老年人提供全方位、規范化的便捷智能康復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加,群眾對機體功能的康復需求持續增加。此外,運動愛好者、白領及久坐人群也逐步傾向于通過康復來緩解身體不適,康復服務的受眾對象逐漸從術后患者等擴展至全人群。就近便捷、中西醫結合的整合式康復服務越來越受到歡迎。
72歲的王老伯既往有腔隙性腦梗,一年半前還接受過心臟搭橋術,存在雙下肢乏力、行走不穩等問題,日常生活出行受到嚴重影響。經人推薦,他來到南京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中心就診。中心康復團隊經過全面評估和討論,為王老伯制定了系統的康復方案。康復治療師通過全身肌力訓練、關節松動訓練,以及紅外線、氣壓理療等治療,不斷增強王老伯的全身肌力,提高運動耐力,改善下肢活動度和平衡功能。“每次做完訓練,都很舒服!”王老伯表示,“通過三個多禮拜的治療,現在走路又快又穩,比以前好太多了。以前走五六百米都吃力,現在走個二三公里沒問題。”
南京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對轄區內“兩白”(白發、白領)人群居多的特點,積極發展兩大類康復特色項目。一類是針對偏癱患者的肢體療法,可以為轄區患病老人解決偏癱以后的肢體康復問題;另一類是中西醫結合的運動康復,可以針對白領一些運動損傷后引起的相關疾病,進行專業的康復治療。同時,中心借助醫聯體緊密對接華東醫院,在上級醫院康復科專家的指導下,聯合康復團隊、護理團隊、營養團隊、中醫團隊以及藥事團隊共同在康復病房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工作,制定干預和康復方案,為住院老人帶來優質、科學、系統的高質量康復治療。
今年,上海市依托“為民辦實事”項目,繼續推進社區康復中心建設。截至目前,已順利完成第四批22家社區康復中心建設,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超額完成,目前全市社區康復中心總數達到141家,全市已達到5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社區康復中心的目標。社區康復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家門口”的康復服務能級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