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李先生平素血尿酸有點高,日前因夜間開窗睡覺時足踝外露而受涼,一覺醒來突然出現右足大腳趾腫痛、步履艱難。經檢查,李先生被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秋意漸濃,天氣由涼轉寒,門診上痛風患者又增加了許多。不少人認為,痛風只是吃出來的,與飲食不當有關,其實,寒冷刺激亦是此病背后不可忽視的“禍端”之一。
痛風為啥與天冷有關
痛風,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導致的血尿酸增高,進而造成尿酸鹽沉積在關節組織內,引起劇烈炎癥反應,受累關節劇痛如陣風襲來,故名痛風。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最常見的表現之一。
中醫認為痛風屬“痹癥”范疇。《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病位在四肢關節,與肝、脾、腎功能密切相關。此病本虛標實,內因多為過食膏粱厚味,以致脾失運化,濕熱濁毒內生,肝失疏泄,腎失分泌清濁之功;外因為感受風、寒、濕之邪,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脈肌肉關節失于濡養,日久水液停滯而為濕,血液淤滯而成瘀,瘀血、水濕不化而生痰濁。瘀血、水濕、痰濁痹阻經絡,滯留關節,則關節酸楚疼痛,腫脹變形,屈伸不利。由于患者體質不同以及感受風、寒、濕邪偏邪偏盛各異,而又表現為行痹、痛痹、著痹等不同類型,若外邪經久不愈,蘊而化熱或陽氣較盛,從陽化熱,可轉化為熱痹。
西醫認為,四肢末端(如手腕、足踝)關節周圍皮下脂肪肌肉含量少,易受外界溫度影響。由于下肢保暖不夠,膝及足踝關節周圍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暢,尿酸溶解度下降,導致尿酸鹽沉積,而且局部溫度越低越容易沉積,如同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沉積在關節內的尿酸鹽結晶,一遇身體受到寒冷、過度勞累等刺激,就可能被激活,引發劇烈疼痛和炎癥。關節軟組織受到寒冷刺激,敏感度會增加,疼痛閾值會下降,從而使人疼痛感加重。此外,天冷時運動量較少,吃火鍋、吃肉類、飲酒較多等因素,易造成體重增加,從而影響身體代謝。
中醫調理4妙招
秋冬季寒邪易入侵,正是痛風高發季,如何預防尿酸飆升、痛風急性發作?在此提醒,除了穿衣防寒保暖(尤其手足膝踝關節)、飲食忌口高嘌呤食物(尤其是火鍋、啤酒),還要多喝水、少熬夜、適度運動、控體重。此外,不妨試試以下調理小招,可起到緩解癥狀、預防復發的作用。
食療養護
適量食用山藥、蓮子、扁豆、芡實、冬瓜、藕片等,有利于調理脾胃、祛濕排酸。這里推薦3款食療方。
薏仁山藥粥
材料:薏苡仁30克,山藥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薏苡仁浸泡12小時,山藥去皮、切塊,加入粳米與水一起煮粥。分2次食用,每日1劑。
功效: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山藥補脾益胃,補腎澀精;粳米補氣健脾,養陰生津。三物合用具有健脾補腎、益氣祛濕功效,適合高尿酸血癥、痛風慢性期。
芹菜胡蘿卜湯
材料:芹菜150克,胡蘿卜200克。
做法:將芹菜切段,胡蘿卜切片,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燉半小時。每日2次服食,每日1劑。
功效:芹菜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胡蘿卜利濕散瘀,健胃生津。二物合用具有益肝健脾、清熱利尿之功效,適合高尿酸血癥、痛風慢性期。
茯苓玉米須代茶飲
材料:茯苓3~5克、干玉米須5~10克。
做法:將茯苓、玉米須洗凈后控干,放入保溫杯或玻璃杯中,每次倒入開水200~300毫升,泡10~15分鐘,亦可煮水,代茶飲。
功效:茯苓能益脾和胃,滲濕利水;玉米須能利尿消腫,平肝利膽。二者合用具有利水消腫、清熱除濕功效,適合痛風慢性期、高尿酸血癥的輔助調治。
中藥外敷
用法:雙柏散為一經典驗方,出自《中醫傷科學講義》。取側柏葉35克、大黃35克、黃柏18克、薄荷18克、澤蘭18克、醋延胡索9克,將上藥共制細末,用熱開水加蜂蜜調成膏狀,涂在塑料膜上,厚度1~2cm,包裹關節腫痛處。每日1~2次,每次2~3小時,5次為1療程。
功效:方中側柏葉、黃柏、大黃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主藥。澤蘭活血消腫,薄荷疏風散熱,延胡索活血止痛。上藥合用具起到活血逐瘀、消腫止痛功效,適合痛風急性期。
穴位按揉
做法:取穴足三里(小腿外側,脛骨前嵴旁開一橫指,犢鼻穴下3寸)、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后方凹陷處)、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昆侖(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內庭(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涌泉穴(足趾跖屈時,約當足底前1/3凹陷處)等穴,給予指揉法。按揉時約每穴2~3分鐘,每日1~2次,亦可用艾條灸療上述穴位。
功效:按揉穴位可起到清熱利濕、化痰通絡、補益肝腎之效,適合高尿酸血癥、痛風慢性期的輔助調治。
艾葉泡腳
做法:取艾葉10~15克,加水1000~1500毫升,煎煮約10分鐘,倒入水盆,待水溫約40度左右時泡腳。每次時間20~30分鐘。
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艾葉味苦、微溫,可溫中逐冷除濕。俗語說“寒從足底生”,艾葉泡腳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溫陽散寒、舒筋通絡、祛風除濕等功效,適合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慢性期,急性期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