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是指以口腔內粘膜、舌、唇、齒齦、上腭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口瘡發生于口唇兩側者,又稱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又稱口糜。本病相當于西醫學口炎。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以2-4歲的小兒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可單獨發生,也常伴發于其他疾病之中。小兒口瘡一般預后良好;若失治、誤治,體質虛弱,可導致重癥,或反復發作,遷延難愈。
《素問·至真要大論》已有“火氣內發,上為口糜”的記載,《諸病源候論·口瘡候》亦有“小兒口瘡,由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有客熱熏上焦,令口生瘡也”的論述,指出心經熱盛,發生口瘡。《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說:“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于血氣,則生瘡瘍……若發于唇里,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于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燕口。”指出本病是由感受風毒濕熱所致,由于發病部位不同,而有口瘡與燕口瘡之稱。
[病因病理]
小兒口瘡,多由風熱乘脾,心脾積熱,虛火上炎所致。主要病變在脾與心,虛證常涉及于腎。風熱乘脾者,因外感風熱之邪,外襲于肌表,內乘于脾胃。脾開竅于口,胃絡于齒齦,風熱毒邪侵襲,引動脾胃內熱,上攻于口,使口腔粘膜破潰,發為口瘡。若夾濕熱,則兼見口腔糜爛。
心脾積熱者,因調護失宜,喂養不當,恣食肥甘厚膩,蘊積生熱;或喜吃煎炒炙,內火偏盛,邪熱內積心脾,循經上炎口腔,發為口瘡。
虛火上炎者,因小兒“腎常虛”,若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津液虧耗,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熏灼口舌,發生口瘡。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點,大小不等,甚至滿口糜爛,疼痛流涎。
2.外感引起者,初起有時可見口腔皰疹,繼則破潰成潰瘍,常伴發熱,頜下淋巴結腫大。
3.發病多與發熱疾患或飲食失調有關。
4.血象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或正常。
二、鑒別診斷
鵝口瘡多發生于初生兒或體弱多病的嬰幼兒,口腔粘膜上出現白屑而不是潰瘍,周圍有紅暈,疼痛不明顯。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輕重口瘡輕者僅見口腔出現潰瘍點,妨礙哺乳進食,飲食時可因疼痛出現哭鬧。重者發熱、煩躁、啼哭不安,或見嘔吐、腹瀉等癥。’
2.辨虛實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潰爛及疼痛較重,局部有灼熱感,或伴發熱、尿黃便干者,多屬實證。以心火偏盛為主者,舌體潰瘍較多。以脾胃積熱為主者,口頰粘膜、上腭、齒齦、口唇等處潰瘍較多。起病緩,病程長,口腔潰爛及疼痛較輕,兼有神疲、顴紅者,多為虛證,病變臟腑以腎為主。
二、治療原則
實證治宜清熱解毒,瀉心脾之火。虛證治宜滋陰降火,引火歸原。均應配合外治療法。
三、分證論治
1.風熱乘脾
證候:以口頰、上腭、齒齦、口角潰瘍為主,甚則滿口糜爛,或為皰疹轉為潰瘍,周圍掀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伴發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分析:本證多為外感引起,外感風熱邪毒,內引脾胃之熱,上熏口舌,故發為口瘡。火熱熏灼,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熱灼腸胃,津液受劫,故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兼有風熱表證,故發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涼膈散加減。常用藥:黃芩、金銀花、連翹、梔子清熱解毒,大黃通腑瀉火,竹葉清心除煩,薄荷升散郁火、外解表熱,甘草和中解毒。發熱惡風、咽紅,加牛蒡子、土牛膝根、桔梗;咳嗽加杏仁、奉葉、前胡。大便不實,去大黃,加生石膏、玄參、赤茯苓。
2.心火上炎
證候:舌上、舌邊潰瘍較多,色紅疼痛,心煩不安,口干欲飲,小便短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分析:舌乃心之苗,手少陰之經通于舌。心火熾盛,熱毒循經上炎,故發為口瘡,色紅疼痛。心火內盛,津液受劫,故心煩不安,口干欲飲,小便短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均為心火熾盛之象。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瀉心導赤湯加減。常用藥:黃連瀉心火,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除煩,木通導熱下行,甘草調和諸藥。心煩不安加連翹、朱燈心清心瀉火除煩;口干欲飲加生石膏、蘆根、天花粉清熱生津;小便短黃加車前子、茯苓、滑石利尿泄熱。
3.虛火上炎
證候:口舌潰瘍或糜爛,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反復發作或遷延難愈,神疲顴紅,口干不渴,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分析:嬰兒體稟虛弱,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故見口舌潰瘍或糜爛,不甚疼痛,神疲顴紅,口干不渴。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常用藥: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知母、黃柏清熱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若久瀉之后,脾腎大虛,無根之火上浮,而見口舌生瘡,神疲面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改用理中湯加肉桂以溫補脾腎,引火歸原。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兒化毒散每服2—3g,1日2-3次。用于口瘡實證。
2.牛黃解毒片每服2—4片,1日2-3次。用于口瘡實證。
3.知柏地黃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虛火上炎證。
二、單方驗方
1.一枝黃花、大青葉各30g。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瘡實證。
2.大青葉、鮮生地、生石膏(先煎)、蘆根各30g,玄參、赤芍藥、丹皮各l0g,生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瘡實證伴發熱者。
三、藥物外治
1.冰硼散、錫類散、珠黃散、綠袍散、西瓜霜噴劑,任選一種搽口腔患處。
2.野菊花、金銀花、薄荷、連翹、板藍根各l0g,玄參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溫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鐘,每日3—5次。用于口瘡實證。
3.蛋黃油新鮮雞蛋煮熟取黃,文火煎出蛋黃油,外敷潰瘍面上。實證、虛證均可用,用于潰瘍日久不斂者更佳。
4.吳茱萸粉5g,陳醋適量調成糊狀,臨睡前敷兩足涌泉穴,翌晨去除。用于虛火上炎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保持口腔清潔,注意飲食衛生,餐具應經常消毒。
2.食物宜新鮮、清潔,不宜過食辛辣炙及肥甘厚膩之品。
3.初生兒及小嬰兒口腔粘膜嬌嫩,·清潔口腔時,不應用粗硬布帛拭口,動作要輕,以免損傷口腔粘膜。
二、護理
1.對急性熱病、久病、久瀉患兒,應經常檢查口腔,做好口腔護理,防止發生口瘡。
2.根據辨證施護原則,選用適當中藥煎劑頻漱口。
3.飲食宜清淡,給予半流飲食,避免粗硬食品。